返回

第17章、解析《哥猜》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7章、解析《哥猜》 (第2/3页)



    一周时间,除了补充食物,他一直没有出门,学分主要期末考试获得。平时校方也同意他放羊式的教学。和班级辅导员请了假,就蜷缩在宿舍里独自敲打代码。

    这款软件比之前自己编写的电脑系统软件还要复杂。其难度主要在准人工智能的逻辑编程方面。既要能在目前的计算机硬件基础上良好运行,同时还要保留较好的智能运算,就要解决软件体积和计算机运行强度的矛盾。

    最终,他还是找到了这个平衡点,从而完成了命名为《马氏数学智能解析1.0》这款解析软件的编译。不过,原有的笔记本电脑,运行起来还是比较勉强。且这台笔记本,还要承担随时跟踪和交易股票的重任。

    这天,他推开了房门,来到室外。强烈的太阳光,让在昏暗的室内好几天的双眼,有些不太适应。他来到鼓楼广场边上的电脑商场,花费2万余元购买了一台目前配置最高的台式电脑,以及一些必须的电子元器件,回到宿舍,自己动手改装升级。

    将已提高数倍的电脑开机,安装好自编的系统软件,以及《马氏数学智能解析1.0》软件后。他开始用几个已被破解的数学难题,进行了模拟解析。有成熟的解题论文检验,进行软件实验,效果一目了然。通过5道难题的运算后,准确率达到了97%,这基本满足了实用性。

    有了这款工具和和运算能力较强的计算机,他开始了《哥猜》的论证。

    利用电脑和软件,他只需要填写一些解析思路,公式框架和总体逻辑参数等,电脑通过这款软件,便可自动填充一些常识性的数学公式,并帮助他进行逻辑校正。他一边解析,一边微调软件各种参数,3天下来,软件完全适应了针对《哥猜》这道难题的解析运算。

    这个工具的使用,让他解题过程的效率,比较一般数学家,提高了至少百倍以上。且还不容易出现低级错误,也不会出现逻辑错误。

    不过这是一种比喻,数学解题不是简单看解析速度。可能一个顿悟,就找到了解题的方向。或者一辈子,都无法完成一道难题。

    但电脑运算,就将这个过程大幅度缩短,一个方向不正确,换一个方向继续前进。如此反复,加之编制这款软件的马由本来数学功底就十分雄厚,也能够在失败中,找到出现问题的线索。再调整一些公式和思路,继续让电脑进行运算,无非多花费一点电费而已。

    在电脑和软件的帮助下,1993年12月中旬,他终于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最后一步的解答。

    通过《哥猜》的论证,也验证了马由编制的《马氏数学智能解析1.0》可行性。当然,在不同的数学难题解析运算时,还是需要根据数学思路,进行软件的人工调整。毕竟不是人工智能,所以还是需要一定的人工干预。

    不过,不同数学难题,不断进行各种调试和修正,这款绝无仅有的解析软件将越来越强大。

    这可是数学界的奇迹,也是解析数学难题的独门法宝。全球所有数学家都还是承袭传统方式,通过纸笔解题,不仅繁琐,而且十分劳累。但数学界就这么任性,大师们都认为解题就是享受其中的过程,好比画家绘画一般,创作过程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他将电脑解析的所有公式,都仔细阅读了一番。完全理解后,他开始编撰解析论文。

    两天时间,他完成了《哥猜》的最终论证稿。没有急着把论文发表,他回到学校,将论文打印了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