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7章、解析《哥猜》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xbiqugu.net
    第17章、解析《哥猜》 (第1/3页)

    华罗庚先生是华人中最早从事《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家。

    1936~1938年,华罗庚赴英留学,师从哈代研究数论,并开始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验证了对于几乎所有的偶数猜想。

    1956年,华罗庚的弟子之一王元证明了“3 + 4”,后来还证明了“3 + 3”和“2 + 3”。

    1962年,华国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 5”,王元再度证明了“1 + 4”。

    1966年,华国陈景润完成接近终点的“1+2”论证。

    多位华人,几十年如一日,都匍匐在《哥猜》上,劳心费力。尤其是陈景润先生,连走路都在解题,其事迹经报道后,影响了两代人。80、90年代,陈景润已达“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地位。

    他的事迹,又让《哥猜》这个数学难题,在华国家喻户晓。

    这次若马由成功攻克《哥猜》,将完成华人在此难题上的最后一步,一具有承上启下逻辑关系。他选择此题也有此考虑。

    确定解题方向后,马由转为专注学习数论知识。集中拜读了自华罗庚起各位华人数学家在这个领域的所有著作,以及世界上其他著名数学家的相关著作。如华罗庚《数论导引》、卡拉楚巴《解析数论基础》、特伦鲍姆《解析与概率数论导引》、闵嗣鹤《数论的方法》、gtm195、gtm164、165、gtm206等系列。

    仅通过阅读书籍,信息量还是欠缺,马由就通过互联网,查阅了许多国际数学家有关数论方面的论文,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启发和解析经验。

    大量阅读后,他感受到数学家已经发现了一些可以用初等数论的语言描述,但无法利用初等数论方法解决的问题,这说明了初等数论的体系是不完备的,如果《哥猜》在某个完备的数学分支下有等价的描述,那么《哥猜》也一定能够被解决了。

    《哥猜》虽然是一个初等数论问题,但并不表示它有初等的证明。

    他放弃了传统解析及论证方式。在科技树解锁前,若还是按传统数学家的方式,将耗费他巨大的精力和时间。这将是得不偿失的举动。他学习数学但却不会沉湎在这个狭窄的领域,更不会专职成为数学家。他的未来还是高科技领域。

    现解析难题仅是让天才之名名副其实的一个小举动而已。

    思前想后,他计划自创一款软件,通过软件强大的逻辑分析和电脑高效的计算效能,来辅助他推演这道数学难题,这也是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数学之间一次融合的尝试。

    其实,世界上许多数学家,都是编程高手。但却没有一位数学大师,能在两个领域都拥有极高的水准。这也给马由提供了这么一个前无古人尝试的机会。

    他一直坚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电脑和超越这个时代的各种软件工具,他完全没有必要按部就班,像传统数学家那样,仅采用人工甚至手写方式推演。

    马由在记忆中,翻阅了一阵子,终于找到了一款前世类似用途的软件。不过,这款软件建立在量子计算机或生物计算机硬件基础上,同时需要人工智能。显然这款软件再强大,目前他还是无法直接使用。

    他还是下决心,花费一定的时间,把这款软件进行简化。总比自己瞎子摸象,完全重新编写一款软件容易一些。且这款软件研发成功后,将来解析其他数学难题,就轻车熟路、事半功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xbiqugu.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