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际政治跷跷板,中国有态度(中国篇)_13.中美军事关系,损害易,建立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国际政治跷跷板,中国有态度(中国篇)_13.中美军事关系,损害易,建立难 (第2/3页)

是它绑架了的,每次对台售武都是美国方面主动的,当然台湾方面也有要求。

    在这种情况之下,中方其实原来已经提出来了,怎样使中美两军趋于一个正常的关系,而不是随意被单方面破坏的关系。

    中方提出,尊重互信、对等、互惠的问题。盖茨来,也提了,他也认为在交往中应该有些原则,尊重、互惠他也提了,但是最关键的对等他没有提。

    从我方来看,我们希望从中美两军的关系方面,建立一个相对正常的机制。当然从美方提出的要求来看,它希望这个机制扩大到不仅仅是军事交往,也包括安全方面的一些交往。

    从单纯的军事交往来看,美方设置的障碍越来越多。美方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能通过军事交往提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能力,所以很多参观项目他们不让看,很多交往不能进行。

    从美方的意思来说,要扩大会谈的主题,不要老拘于军事了,从安全这个更大的层面上来看,那安全的范围就大了,包括经济、文化、信息、网络,包括人员交往的安全。美方想用一个更大的范围,来涵盖这种起伏不定的中美军事关系,这是一个理由。

    冷战时期,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全面对抗、势不两立。以北约对抗华约,双方的导弹和核武器互相全面地瞄准,你能摧毁我多少遍,我也能摧毁你多少遍。

    中美完全不一样,中国和美国的贸易额接近4000亿美元,这是个天文数字,预示着两国的经济交往在空前地加深。我们并没有组织军事集团与美国对抗,也没有企图取代美国主导的那些东西,而且我们多次声明,我们并不准备把美国从西太平洋赶出去,这些都是中方所做的很明显的、和冷战对抗期间苏联不一样的。

    但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有我们自己的秉持。《环球时报》有篇文章,说当美国人质疑中国军力发展的时候,更应该提问的是中国人,中国应该反问一下,美国人在西太平洋拼命地加强部署,要在西太平洋取得绝对的优势。意味着美国人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随时可以被敲碎的蛋壳,这是不行的。

    当美国在西太平洋拼命增强军力的时候,我们既要在这种情况下维持中美的军事交往,也要达成一种平衡,捍卫我们的安全。我们不能把我们的安全变成一个美国人随时可以敲碎的蛋壳。

    在中美军事交往中,美国人可能也会越来越清楚:中国增强自己的国防能力,不是为了跟美国一决高低,而是为了有效地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

    中美安全对话

    2011年5月,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与前两轮相比,首次邀请中方高级军事代表出席是一大看点。中方代表是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马晓天上将,美方代表是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威拉德上将,双方高级别军事代表参与战略与经济对话。

    从此次双方参与成员可以明显看出,中美的利益点正在逐步扩大,或者正在明显地扩大,当然也可能是问题点、矛盾点的扩大。中美两国国家利害相关,虽然双方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战略意义追求完全不同,但是两个国家从经济上结成了密切联系,双方贸易额将近4000亿美元。在国际上,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如此之大,在世界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是非常新的局面。

    中美关系的发展,之前叫战略经济对话,没有一个“与”字。实际上,这个“与”字是很有讲究、很有意味的。过去中美之间的对话,只是经济问题对话,也就是经济方面的战略问题对话。从2009年、2010年开始有所改变,金融危机之后,中美双方达成共识,成为战略与经济对话,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战略问题,更是战略问题和经济问题的对话。一字之差,差别很大。

    之前的对话,有国务委员参加,没有军队代表参加,这次马晓天副总参谋长的参加是个非常大的进展。他原来是国防大学的校长,作为代表团成员参加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这昭示着中美双方关系的全面性,不仅仅是经济,同时包括外交、政治、军事。

    中美军事关系可能是最敏感、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一旦出了问题,双方都不由自主地采取一些停止交往的措施,军事上相互不信任,关系恢复时间很长。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涉及的军事问题,主要就是怎样尊重中国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中方并不要求与美国协调在非洲、太平洋、美洲、中亚的利益。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要保持全球的行动自由,保持对全世界所有重要资源、重要通道的控制。而中国奉行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这是双方一个非常大的分歧点。

    对台问题美国人最不愿意谈、最不愿意接触,却愿意谈别的问题。如果中美之间在台湾问题上不能相互谅解、相互尊重,那会很麻烦。因为台湾涉及中国的核心利益,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面对这样敏感、要害的问题,中国的执政者都不会有任何犹豫。对美国来说,台湾在美国的万里之外,作为美国战略棋盘的一个棋子,它不愿意放弃并希望其发生作用。所以,如果说中美之间的分歧,这是最大的问题。

    如果在这点上不能够相互理解、相互认识、相互尊重,那么中美关系会有很大的麻烦。因为它影响的绝不仅仅是中美双方的军事关系,会直接反映到政治关系,甚至到经济关系中去。

    美国白宫国家安全会议,前亚洲事务主任杰弗里·贝德认为,中美安全对话,低于当年的美苏水平。其实他这个估计本身就有点过高。

    从双方力量对比来看,中方并没有达到当年苏联的程度。当年美苏战略和武器,基本上是势均力敌,苏联的弹头要比美国多,美国的运载工具要比苏联多。而在战略武器层面,中国与美国相去甚远。

    比起当年美苏对抗,中国的强项在于中美经济的交往。当年,美国与苏联相互划分独立的政治体制、军事体制和经济体制,双方几乎不相往来,经济贸易量很少。今天,中美贸易量很大,两国间的交易量达到近4000亿美元。这是苏联远远达不到、望尘莫及的。

    所以,中美关系与过去的苏美关系有完全不同的特质。如果以过去苏美关系分析,无法有效地理解中美关系,而且也无法驾驭这个完全不同的关系。

    陈总长访美

    中美军事关系,矛盾很多,导致中美军事关系首先受损,进而国家关系受损。实际上,从对危机的管控来看,双方都在探讨如何建立一种新型的中美军事关系——就是双方有没有合作的准则,建立关系、认定的准则。

    对于中方提出相互尊重合作互惠的问题,合作、互惠可以讲,至于相互尊重,美方始终往后闪,不太愿意承认。

    相互尊重,是中美新型军事关系中很大的障碍。就中方而言,建立任何国家间关系,相互尊重是必然的。而美方却认为,相互尊重是国家对国家实力的尊重。

    比如说美方太平洋总部司令出访中国,要求中方总参谋长会见。对于中方而言,美国太平洋总部司令相当于中国一个战区的司令。而美方认为太平洋总部和中国最高军事长官平起平坐。

    美国在太平洋总部经常召开太平洋地区的国防部长和总参谋长会议,很多国家都参加。其实这个会议很荒谬,美军一个战区司令,在夏威夷召集环太平洋各国的国防部长或者总参谋长参加会议。这是中美讲的相互尊重吗?

    美国人的尊重是对实力的尊重,如果没有足够实力,想相互尊重很难。2011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访美,提出建立相互尊重、合作互惠的中美新型军事关系。美方对此提法加以默认,至少表明了它对中国上升的国家力量一种不情愿的承认。

    此次陪同陈炳德总长访问美国的七位解放军将领当中,既有总部负责作战、情报和外事的高级将领,还有三大军区、四大军种的高级将领。网上对于中方出访的八位高级将领有过多解读,包括一些媒体评价,说中方总长出访,挑选陪同人员十分重要。

    其实,这只是一个例行活动,对中方意义很大,却有局限,并不是说中美关系通过此次访问就会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陈总长的出访班子,是一种例行选择。无论是谁去,都要完成一种选择,至于是不是代表一种重要的意义,不必做过多解读。

    因为中美军事关系将进入政治化、常态化。过多地解读,恰恰就证明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然而,毕竟中美关系时好时坏,麻烦的时候比较多。所以,要理性看待此次中国总长时隔7年的出访,国外的媒体不由自主地做了过多解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