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21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221 (第3/3页)

媒体和大众知晓,CoolFire才是真正的中国黑客教父。

    一个论坛:安全焦点,精英荟萃

    现在搜索各种黑客榜,安全焦点(网络安全焦点::自由的信息安全、黑客攻防和漏洞研究组织)是一个上镜率颇高的词汇。尽管早已盛况不再,但安焦确实是那个年代中国黑客交流技术和互相学习进步最好的平台。

    安焦汇集了那时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公司、不同身份的黑客技术精英,包括alert7、flashsky、benjurry、tombkeeper、PP_r00t、san、atercloud、funnyei、冰河、小榕等一大批人(牛人太多列不过来了)。

    一家公司:中联绿盟,中国黑客的黄埔军校

    很多人把绿色兵团当作绿盟的前身,绿色兵团的goodell也因此有着“中国黑客教父”之称(ft,怎么这么多教父),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

    绿色兵团早期只是个导航站,提供一些黑客个人站点和技术网站的链接。沈继业(网名眼圈)在上海成立上海绿盟时,goodell是五个股东之一。后来眼圈在北京成立公司,接受中联的投资,也就是中联绿盟。因为一些原因,goodell与绿盟分道扬镳(不具体八了,总之中联绿盟和绿色兵团没任何关系)。

    中联绿盟最大的贡献,除了翻译一些国外技术资料、发布不少原创文章以外,还给各大互联网公司输送了不少大牛,比较有名的包括去了360的yuange、hume,去了腾讯的tombkeeper,去阿里的曲P9(coolq1981)等人;有正在创业的deepin、caoz、atercloud等;还有出了国在FireEye干得风生水起的ipxodi。

    如今还坚守在绿盟的大牛,也只剩下arning3、STAR、小四等寥寥几位,真心希望绿盟这个中国黑客的黄埔军校能再次焕发青春,也希望媒体和大众关注真正的黑客大牛,而不是让南郭先生冒充教父到处招摇撞骗了。

    素材来源:IT时代周刊、虎嗅网、中国企业家杂志

    投资人说(ID:touzirenshuo)编辑作品

    女王点评:马化腾可以说是潮汕商人的代表:做事低调、好学谦逊、注重营收、时刻保持危机感、不断复盘自己之前犯过的错误。这种严谨务实的精神缔造了腾讯帝国的强大,值得所有创业者学习!

    创业维艰

    我在1998年注册了腾讯公司,当时父母都没有想到,他们说:“你这个书呆子还可以去开公司啊。”所以他们建议我找合伙人一起做,可以弥补自身的缺陷。

    我对产品比较在行,当时懂计算机的人不太懂通信,懂通信的人不太懂计算机,我刚好在这个跨界中间。张志东绝对是学霸,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很强。陈一丹是政府部门出来的,对政府接待、行政、法律很了解。曾李青长得就像老板,出去别人握手都先跟他握。我的名片只写工程师,不敢写总经理,怕人家觉得你们这公司玄乎了。

    当时在深圳,像腾讯这样的公司有上百家。我们的主要业务是为深圳电信、深圳联通和一些寻呼台做项目,副产品是QQ。QQ最早的名字叫「网络寻呼机」,最早的图标就是一个「BP机」。我们开发出来这个产品是想卖给别的运营商,可是价格一直谈不拢。

    产品在自己的手上,用户又疯涨,运营QQ所需的投入越来越大,没钱买服务器,这逼得我们很早就要想怎么有造血的能力。我们夜以继日地接一些琐碎活儿,为的是能够赚到一点点钱,用来养活QQ,比如我们要向通讯局交服务器托管费等。

    此外,我当时也四处去筹钱。找银行,银行说没听说过凭「注册用户数量」可以办抵押贷款的;与国内投资商谈,对方关心的大多是腾讯有多少台电脑和其他固定资产。1999年下半年,我拿着改了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开始寻找国外风险投资,最后碰到了IDG和盈科数码,他们给了我们400万美元。有了这笔资金,公司就买了20万兆的IBM服务器,那时放在桌上,心里别提有多美了。

    2001年的时候,前几名的互联网公司都上市赚钱了,QQ注册用户已经达到2亿,但缺乏现成的收费渠道,我们心里也很着急。这时候中国移动推出的「移动梦网」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状态。我想到通过与运营商走二八分账的协议实现业务增长(运营商20%,腾讯80%),2002年,移动QQ占到腾讯公司整体业务收入的70%。

    之后我们继续以较低的成本开展新业务,并且在新业务和功能方面,通过即时通讯增加客户粘性,而不是分散精力,因为这是我们和其他国外工具竞争的筹码。

    那时候MSN很强势,基本上大家认为QQ是死定的,只是什么时候死而已。但我们针对国内网络结构做了大量的优化。我们传文件很快,有聊天室,包括我们的头像是个性化的,口碑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讲这段历史,其实是为了说创业最开始的第一步是要生存,先能生存下来,但这也是最难的。你要创业的话,第一个想法是第一年的工资怎么办,你第一年的收入怎么着至少房租得交吧?房租水电你能不能挣回来,这是一个很基本的东西,所以当时没有想那么多什么领导力的,因为这个公司能不能走下去都很难说,小企业的成功概率算下来是很低的。现在创业的这个条件比当年好的太多太多了,但是因为门槛低了,竞争也更加激烈。

    这里我也有两点建议供你参考:

    创业初期一定要集中资源解决一个用户痛点:我几乎每周都会收到一些邮件,“马总,我有一个很好的想法,可以帮你创造100亿的利润,但我要面谈。”一般这些人想法都太大了,其实创业者就要将自己的想法聚焦一些。

    留意跨界所产生的机会:现在我们提互联网+,谈论更多的是两个领域之间是否存在机会,那是蓝海,跨界的部分如果你两边都懂,就有很大机会。

    自我颠覆

    很多人说腾讯是最早拿到移动互联网门票的公司,指的就是微信。微信的确是唯一一个在手机上开始做的,并且是以手机为主的,这在以前是不多见的。以前都是在传统互联网上做好,换掉屏幕,转到手机上。但微信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反而特别有魅力呢?因为这个产品让我们看到很多独特的体验。它充分利用手机和PC的区别,把移动端变成人随身的一个器官。

    微信的诞生源自于腾讯的危机感,因为微博的出现,还是从社交切入,对于腾讯来说是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当时腾讯内部有3个团队报名做一款能够对抗微博、能够解决PC到移动端的产品,最后一个团队做出来了;

    坦白讲,微信这个产品出来,如果说不在腾讯,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话,是在另外一个公司,那我们可能根本就挡不住。回过头来看,生死关头其实就是一两个月,那时候我们几个核心的高管天天泡在上面,研究产品。

    微信的第一个版本没有做通信录匹配,当时中国联通说你做了,就触红线了。那好吧,不匹配,然后出来的东西就好像一个阉割版的QQ,没有意思。即便这样,正在广西、云南开会的中国移动知道了也立刻打电话给QQ无线说,这个东西谁做都可以,腾讯做就不行,我们在别的地方要惩罚你。

    后来市场竞争起来了,国内出现了好几家同类产品,我说不行了,不管了惩罚也要做,于是通信录便加进来了。这样用户加入微信之后,看到有好朋友冒出来,互动就高了。

    因为这些缘故工信部压力很大。我就问工信部,我说如果你能出一个命令禁止,我不怕。但是封掉微信,国外的那些软件就进来做了。

    微信做起来后,有件事情让我感触很大,原来我们有一款老游戏,是单独的一款手机游戏,叫节奏大师,是音乐类的,已经上线一年多了,日活跃70万,一放到万,这就是社交的力量。

    经历了这些危机和转型之后,我有一个比较大的感悟,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企业表面看似好像牢不可破,其实都有大的危机,稍微把握不住这个社会的趋势,就非常危险,之前积累的东西就很可能灰飞烟灭了。

    很多人问我潮流来了怎么办?大家都知道要改变,但是好像做不到,因为有时候会跟自己的既得利益,或者说基因DNA不适应。我的做法就是给自己多一个准备,例如开一个另外的部门、另外一个分支,调一些团队,做一些可能跟现在已经拥有的业务其实是有矛盾的,不妨尝试,因为你主动放弃不做,市场上的对手就一定会做,这还不如自己先试一下。

    产品思维

    其实抓住机遇只是一个开始,对于互联网企业产品才是王道。但这是一条孤独之路,你往往需要用最笨的方法才能最快地跑完全程。要像「小白」用户那样思考,并每天高频使用产品,不断发现不足,一天发现一个解决一个,就会引发口碑效应。

    另外,创始人要抹掉身份去用户那里「潜水」,听取不同的声音和反馈。我每天都会体验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也爱给产品部门挑错,最后到了自己一看到成品,就知道写代码的人有没有偷懒。

    在腾讯,有一个「10/100/10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他们必须每天都到各个产品论坛去「潜水」,不仅如此还要去搜索微博、博客、RSS订阅,因为高端用户不屑于去论坛提出问题,做产品的人就要主动追出来,去查、去搜,然后主动和用户接触、解决。这样,三个月后,产品就会慢慢逼近那个很有口碑的点。

    有了这些基础后,该做的就是把人性化的思考加进来,一同打磨产品。在产品中,有很多东西看着很好,但是并不是应该做的。比如,微信选择不做「在线」、「离线」的概念。第一,因为手机移动端一定是「在线」的,做一个「离线」画蛇添足。

    但为什么也没有显示「在线」呢?这里面又考虑了很多细微的区别,消息送达后,你收到了还是阅读了,这个功能我们可以做出来,但我们希望人们在便捷的时候,又保持一份隐私。

    后来我们也收到了很多人的建议做一个「已读」,但这样发的人爽,接受的人不一定很爽。这里面其实是很复杂的,不单单是一项技术或者是一个软件的水平,很多是要靠对人性的把握。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语音搜索,我们没有作为重点去做,这个功能看起来方便,其实未必,比如一个人对着手机说我要去干嘛干嘛,好傻,人一多我都不好意思这么说,而且也不私密,宁可多按几下。

    当然,我们也走过很多的弯路,后来我们发现复制别人的路径,最后往往是失败的。我们的团队曾经照着百度做搜索,人家有什么我们也做什么,没有想到别的路径,所以并没做起来。但搜狗就很聪明,他说我拼搜索拼不过你,我就拼浏览器,浏览器靠什么带?输入法。输入法带浏览器,浏览器带搜索,开辟了另外一条路,就比我们做得好,而且人家花的钱是我们的三分之一。

    像我们电子商务原来团队是照淘宝做,产品是一模一样的东西,最后越做越没希望。包括我们的微博,虽然说活跃量跟新浪微博差不多,但是始终没办法突破,最麻烦的是新浪微博也没突破,跟着别人走到死路里去了。

    我最大的担忧

    每一个身处互联网行业的人都会有一种巨大的危机感——这里产品和用户需求变化之快,对研发技术能力的依赖之深,都是史无前例的。这里没有侥幸,没有永远的第一,甚至也都没有对错,只要用户没兴趣了,你就会被淘汰掉,这是互联网行业的残酷。

    有时候,各个行业都搞不清楚到底哪一个会冒出来。越来越看不懂年轻人的喜好,这是自己最大的担忧。虽然我们干这行,却不理解以后互联网主流用户的使用习惯是什么。

    而且用户的需求和喜好瞬息万变,95后、00后人群的需求是什么?我们每天都在研究。包括微信,没有人保证一个东西是永久不变的,因为人性就是要不断更新,可能你什么错都没有,最后就是错在自己太老了。怎么样顺应潮流?是不是没事把自己品牌刷新一次?

    我的看法有两点:

    如果你自己不理解,那你应该找能理解这些的人让他到前面去闯,让他们多和年轻用户接触,了解需求。我现在有时候就去问小孩,测试一下,这个产品你会喜欢吗?再问他的小伙伴喜欢吗?他们有时候比我们还看得准。

    通过投资一些这样的企业和产品。在这些投资中,看不懂和后悔的经历最令我深思。我记得Facebook最初上市的时候,自己通过私人银行拿了一些股票,熬啊熬啊到最后还往下掉,都快跌破当时拿的那个价钱了,后来终于上来一点之后,熬不住了,25块就出手卖掉了。

    当时我都觉得Facebook很难商业化,但人家最后就做到了,并且金融广告、社交广告的水平还是全球一流的,当然这也得益于各种各样APP需要大量广告。所以这也很令人感慨,即使我在这个行业内的,都会看走眼。

    还有一例就是Instagram,我投了点股票,现在说起来很后悔,当时这家公司的股票还不到1美金的时候没投。当时他们只有几个人,我们副总裁说,这个公司不太靠谱吧,在靠近海边的一个玻璃房子办公,外面都看得见,扔个砖头就可以把电脑全拿走了。但后来它的数据增长不错,我们是在它8亿美金估值的时候进入。

    我试着研究它火在什么地方?发现12岁到18岁的女性用户很喜欢这款产品,它的服务类似微信,但是不发消息,全部是拍照片,只能按着才能看,你一截图,对方就会知道你在截图,这个软件打感知截图的卖点。我们当时几个人试着玩一玩,觉得很好无聊。后来投资调查指出,用户觉得这个应用没有压力,就是消费照片,拍好玩的照片,跟大家打招呼,表示我的存在感。

    相信很多创业者会问,为什么不谈谈钱的问题,因为传统行业会有资金密集型扭转的机会,但移动互联网基本不太可能。这个市场不是拼钱、拼流量,更多是拼团队、拼使命感和拼危机感。一切取决于你能不能做出精品,是不是最好的。

    看完马化腾的这篇文章,我猜你可能对下面这些文章也感兴趣:

    《陌陌唐岩:CEO不需要什么都懂,但一定要知人善用》

    《经纬张颖:最激励我的,就是同行对我的不认可》

    《格力董明珠: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

    如果你是在深圳的创业者,欢迎来参加我们这周五的线下交流活动,期待您的到来~

    点此链接报名:女王创业沙龙第5期——只做有品质的创业者线下交流会

    欢迎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体验免费BP点评服务或者给我们投稿:

    -在“金融女王”)里留言;

    -发邮件到fintechqueen@;

    -搜索_TheQueen”添加金融女王个人>加微信请一定注明“姓名-公司-职位-添加原因”)。

    3个月前,我们在@好好住家居研究院 的微博上发过一条#家居技能#,大意是如果一个客厅没有电视,它会是另一番面貌。没想到的是,直到现在,仍然有人络绎不绝地在我们的微博、微信上,表示自己已经「不看电视」了,以及「没有电视的客厅该怎么办」?

    可见,很多新一代中国年轻人,已经告别电视机了。可能他们改用了投影,也可能他们彻底不看电视了。

    没有客厅的电视该怎么办?

    这是个看似煞有介事,然后让人感到很伪,最后发现确实成立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2个不同的概念:电视节目和电视机。我们今天说的是没有电视机的客厅,不是大家不看电视节目,很多人开始用电脑、iPad、投影看电视节目。

    决定做这期选题的时候,我们筛选了很多客厅里没有电视的图片出来,坐下来一张张看,然后我们感到:没有电视的客厅,和有电视的客厅的区别,就是:没有电视,而已,啊。然后一阵绝望涌上心头。我们继续反复看图,试图摸出一些线索,慢慢地,我们发现,之所以人们对「没有电视机」这件事儿感到变化这么巨大,是因为,传统的客厅布局观念,是完全以「电视机」这个东西为绝对重心核心的,确定了电视机的位置,人们才能确定其他家具的摆位,茶几、沙发、甚至餐桌椅,都是取决于电视机的位置。于是,当没有了电视机,很多人便开始感到茫然,茫然的源头是:我的客厅的重心是什么呢?

    是的,这就是问题的本质。没有电视机的客厅,重心应该是什么?

    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思考和讨论这个问题,总结出了没有电视机的客厅的5种情景,并且尽量按照「适应人群」去划分,希望能让你看得清晰明了。

    最后,在开始正文之前,我们想说一句:电视机在客厅的消失,其实是一种对客厅布局的解放,你一定要抛弃禁锢,大胆地去根据你的居住习惯规划你的客厅,大胆!

    没有电视机,最直观的变化就是解放了一面墙。

    对于喜爱艺术和美的人而言,再美的电视机都是个不招人喜欢得物件。

    没了电视机,你尽可以专心的营造一面美好的墙,在有电视机的房间,它只能无奈的成为一种被称为「电视墙」的陪衬。

    ▲它可以在角落,但一定会成为全屋的重点。

    ▲ 使用巨大装饰画也成了可能。

    ▲ 铺满墙的装饰画也不会与电视机抢生意。

    ▲ 没了电视机,视线更多的给了墙上的画作、桌上的摆设。

    如果你的客厅没了电视,那么就有了创造「交谈围合」的空间,更适合多人交谈。

    说实话,我们很难想象3个朋友挤在一张3人沙发上交谈的情景,那画面太美,美得应该几乎不会有人让它成为现实。

    所以,对真实的交谈而言,最好的方式是参与交谈的人坐在不同的方向,每个人不需要扭断脖子也可以看到彼此的脸。

    一个主沙发,多个单人椅、扶手沙发,没有电视的客厅,重心可以成为沙发区,你还可以在客厅的走道上摆单人椅,在没有朋友的时候,把它挪走不是难事。

    而且,看看下面的图,你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单人扶手椅、沙发简直就是形色各异,非常美好。

    ▲ 让单人椅成为客厅最大的亮点。

    ▲ 以茶几为中心,围满座椅,坐墩也是谈天的好物件。

    ▲大客厅可以选择 L形大沙发+2个单人扶手椅。

    ▲ 空间小也可以营造围合,用体量小的扶手椅!

    ----------- 插播广告分割线 -------------

    我们有个 team,专门研究适合中国人的家居解决方案。

    快关注我们的>

    及 niceliving

    新浪微博:@总有可取处-实用家居@好好住家居研究院

    我们是「好好住家居研究院」!

    ------------------------------------------------

    当客厅没有电视机,就可以满足你的别的需求,别的爱好,视觉重心也会发生改变。

    大胆地改变客厅的布局甚至功能,让它更适合你的居住习惯和喜好。

    ▲ 工作狂的你,没书房的你,朋友不常来家的你,大胆在客厅里用张巨大的多功能大桌子!

    ▲ 没了电视机,你的客厅成了私人展览馆。

    ▲ 没了电视柜,爱读书的你多了一个阅读角。

    ▲ 它不再仅仅是客厅,它成了你的炼鼓房。

    ▲ 同样,小围合区不再狭小,而且多了阅读角。

    正如之前所说,没有了电视机,整个客厅的动线、视线重心都被解放了,你可以尝试不同的摆位。

    改变了沙发的摆位和方向,你会发现,你的客厅不再千篇一律啦!

    ▲ 没了电视柜,沙发可以与书柜成直角关系,面对阳光。

    ▲ 没了电视,沙发都可以背过来、歪过去,随便你任性!

    ▲ 没了电视,客厅甚至可以只有两把躺椅,有你有我就够了。

    ▲ 没了电视,客厅可以堆满你从各种地方挑选而来的单人椅、沙发,让他们围合成茶话会的最佳场所。

    很多人都会认为电视机是个「俗物」,没了电视机,客厅可以成为一个没有烟火气质的极致的空间。

    美到窒息,美到没有生活痕迹,都成了可能。

    --------- 好好住APP上线咯 -------------

    首个家居分享社交平台 / 分享中国人的真实好家

    点击/Rb3xq6M,直接下载;

    或用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

    既然有新一波的点赞,就不得不展示我深厚的的PS功力了

    说难得好好回答的。。这特么是13年的回答好么。

    -------------------------

    腿型会有影响的,腿越直越好,粗细到无所谓了。对于腿不够直而且不够长的朋友我想说最好就别去试细裤子了,杯具的多,比如下面这个哥们儿(网上借的图)。

    这条裤子就是太窄了,穿一阵形泄了以后就很杯具,因为面料起皱,没有下垂的空间了。这条裤子很可能是棉的,更杯具

    这样是不是好点?

    做个对比。同一位哥们儿,穿更宽松的裤子,效果得体很多。这条裤子应该也是棉或者麻的,所面料上不占便宜。

    西裤,尤其是套装的西裤最讲究的是线条,如果没线条,其他什么手工活、小细节都是假的。比如下面这个经典例子:

    别嫌粗,也别嫌高腰,正经的、配西装上衣穿的西裤就应该是这样的。线条漂亮,保证上衣和裤子线条上的统一。如果上衣笔挺,裤子也要笔挺,如果上衣松垮,裤子也得松垮,如果上下不匹配(参见第一幅图)就会有违和感。对了,我这里又有一个负面例子,这是网上营销做得很好的棒子店的早期照片:

    高腰确保上衣扣好以后没有衬衫从裤腰上露出来,套装尤其是三件套特别需要注意。下面又是一个负面例子,几乎完美的搭配,就是低腰裤大煞风景逼格骤降:

    有人觉得阔裤子是英国佬的,现在流行的意大利都是窄裤子的,那这是啥:

    最后想说点,面料对线条的保持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不算那些特殊处理过的面料:

    中等厚度(差不多10-13oz)偏硬的精纺羊毛料子保持裤型裤线的能力最好,尤其是那些high tist的,基本两三天才需要烫一次。

    偏薄的夏季羊毛料子能保住裤线,但是会塌,就像题主照片中左二那位,风一吹就这样。

    特别厚的羊毛料子,因为太厚了所以裤线会保不住,经常需要烫

    特别松软的料子,根本不适合做裤子,穿一会儿裤腿就会起包,形状马上泄掉

    普通的棉、麻裤子是有些搭配里的必备品,深讨人喜欢,但是保持裤线和形状能力极低,网上那些挺括的棉、麻裤子照片都是刚上身时候拍的。

    多加几条心得,其实也陆陆续续说过不过其他地方没人看:

    高腰裤并不能帮你把腿拉长,离开五米看该多长还是多长。只是说能让它们不会显得更短以及理顺腰部(礼服为什么一定要加腰封或者马甲也是一个道理,腰部凌乱相当于裸体)

    窄裤配长鞋是卓别林的效果,阔裤配小鞋是小脚老太太的效果。

    讲究可以是没底的,在讲究手工活、小细节、牛逼工艺之前,先把整体线条照顾好了。讲究线条也不要二维思想,想修身就做得细点?想腿长就吧衣服做短点?哪儿那么简单,醒醒啊。。附送suit6老鸡汤:穿西装三大件,上衣裤子鞋子,其中鞋子穿得好最简单,上衣穿得好略难点,裤子穿得好最难--其实也不是难,只是很多人忽视裤子的作用,但凡有钱先砸鞋子后砸上衣,裤子想随便对付对付没关系。网路初哥最多的是什么形象?牛逼的上衣,牛逼的鞋子,配一条图一那样的裤子,太多太多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