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06章 宁津杂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xbiqugu.net
    第206章 宁津杂技 (第1/3页)

    宁津杂技是我们大山东宁津县的汉族民间杂技艺术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其久远的发展历史、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演出技艺,对咱们国家杂技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在行内还流传着“没有宁津人,难成杂技团”之说。宁津杂技的历史悠久,在汉代文献中有所记载,到清代已闻名遐迩,在咱们国家初次成立后更为普及。

    宁津杂技大致可分为表演类、魔术类、马戏类、驯兽类四个类别。其中,光是表演类就足有六十多个节目。例如“古老中幡”、“柔术叼花和滚灯”、“空中飞人”、“爬竿”、“钢丝高车”、“叠罗汉“、“走钢丝”、“蹬技”、“地圈”、“对口叼花”等十余种节目,相对来说,不仅质朴粗犷而且还刚柔相济。

    接下来,咱就说说杂技吧。杂技源于“角抵”,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于汉代。上世纪的六十九年,几南无影山出土的西汉杂技俑提供了那个时期的杂技立体形象。而在《汉书·武帝纪》和东汉张衡的《西京赋》和东汉壁画、砖刻、石刻画像上均有丰富记载。

    唐、宋、元时期,宁津杂技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了明代才日益活跃。

    当时,宁津县黄家镇的杂技古会,在国内具有相当影响力。黄家镇杂技古会从农历八月份开始至十月份结束,九月是古会的盛期,因此又叫“九月会”。古会期间,全国各地的杂技艺人纷纷云集黄家镇,或切磋技艺,或收徒组班,或买卖道具,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而到了兴盛时期,每天多达三万人。在会上,各种道具应有尽有,杂技用的小碗儿、彩豆儿、花坛、彩缸、猴、熊、蛇、兔、小狗儿、小老鼠,戏剧用的刀把旗靠、蟒披袍带等应接不暇。该会还是艺人交流技艺和组合集散的场所,很多班主会到此招聘自己所需要的演员,很多艺人也会来此寻班搭伴。为了彼此了解,很多艺人会当场献艺,自然形成艺术的切磋交流。有些少年来此拜师学艺,搭班外出。众多艺人在此组班后,会奔赴南北两岸,甚至漂洋过海,远去异国他乡去卖艺谋生。

    据说,一位讨生活的村民黄福升,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在会上拜师,随他师父外出周游了西欧十多个国家。鹤北省吴桥县孙陵庄的孙福友,在青年时期曾在会上买了一只毛猴,搭伴外出,不仅周游了新加坡,还去到了马来西亚和印度等国,随后他又西去原苏联,在海外演出了多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回国时,已发展为拥有百多名演员的大型马戏团。

    黄家镇杂技古会,在当时已成为辐射全国的杂技活动中心,杂技界有“不赶九月会,不算生意人”的说法。而到了清代,宁津杂技十分兴盛。至清光绪年间,慈禧在京城大摆七十二道皇会,宁津县野竹李村艺人张表演的“顶竹竿过城门”绝技,位列七十二道皇会之首。至此,宁津杂技名闻天下。在咱们国家初次成立后,宁津县的杂技活动便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普及就更为广泛。

    在宁津县的“西三社”(张整乡、西塘乡、大曹乡),“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若论耍玩意儿,人人有一手儿”,仅野竹李村二百四十多户人家,就有一百八十多户百姓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xbiqugu.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