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百一十三章:清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七百一十三章:清反 (第3/3页)

的低阶吏士打转。

    直到后面郭璞被调动,参与对内郡的平叛,之后平步青云,一直做到了校尉一职。

    他在邯郸之战中被俘,但在泰山军中做得很好,此前也一直辅助朱灵组建昭义军,有着丰富军事经验的郭璞很是受军中吏士们拥护。

    所以在后方接纳昭义军残军后,郭璞就一直努力恢复昭义军的实力,但奈何胡母丘的偏见已深,在军中没有什么话语权的郭璞也只能做好自己的事。

    他努力和还在伊阙关一带驻扎的朱灵取得联系,试图让朱灵写信给王上,让王上注意到如今昭义军的困难。

    但这些书信都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应。

    如是,郭璞已经做好了战死的准备。

    可大战什么时候才来临呢?

    ……

    在昭义军的对面,袁绍内部又有了不同的意见。虽然已经没有人怀疑要和泰山军硬碰一场,但袁绍的幕僚们却对如何打有着截然对立的观点。

    以辛评、辛韬、程昱、毛玠、凉茂、娄圭等人的意思是,打一场防御战。

    他们的意思是,在大谷关这里和泰山军决战是非常不利的,因为这是硬打硬,本就处在劣势的己方,会在漫长的对攻中丢掉最后一丝希望,这在崤函之战就验证了。

    而且随着各方军力逐步汇集,原先只有六万不到袁军,如今有了十万左右的军吏,如此多的人力将使得防御更加厚实。

    这些幕僚们的意思是,将交战之地放在颍川,大军在颍川的长社一带集结,建立壁垒工事。

    而如果泰山军追击而来,他们在正面防守,然后在侧后方的嵩山余脉中伏击泰山军的补给线,这样耗下去,泰山军必定撤军。

    袁绍听了这个建议的时候也考虑了一番。

    从军事的角度来说,这无疑是有吸引的,因为它非常稳健。这就好比两个人在角力,如果一直硬顶必然是弱的那一方输,而如果这个时候稍微撤一下,留出空间,将难行的大谷道留给泰山军,那么这里就会成为他们的弱点。

    但在政治上,袁绍却对这个非常不安。因为要行这样的方略,必然是要将泰山军放入豫州的,尤其是颍川郡更是首当其冲。

    而作为自己麾下文吏集团的核心,颍川士势必不能容忍这一点。

    而且袁绍也对提这个建议的这些人有些不信任。

    这倒不是他不信任辛氏兄弟,他倒是认为这两人是纯粹从军事角度考虑这个问题的,但他不信任程昱、毛玠、凉茂、娄圭四人。

    程昱、毛玠、凉茂都是陈留张邈的人,这一次联合作战,这些人就进入袁绍的幕府,一方面参赞军宜,一方面负责和陈留的张邈军联络。

    而娄圭呢?又是袁术的人。

    这些人不约而同认同这个观点,必然不仅仅是因为这个观点好,而是更能符合他们的利益。

    而另一派的观点是枣祗、邯郸商、郭诞、郭援、褚尤等人。这些人皆是颍川士,他们提出的观点是主动进攻,而且是立即发动。

    这个方案就是,趁着泰山军还没将部队全部集结在谷口,就先行吃掉谷口的数千泰山军。

    这在士气上有个巨大的好处,那就是先通过一两场小的胜利提振联盟的士气,让麾下众军和盟友们明白泰山军也没有那么可怕。

    颍川士们提出这个方案的时候,袁绍也同样在思考。

    他也承认这些人说的对,那就是先获得一两场胜利对于整个战事是非常重要的,但他同样也明白颍川士们提这个建议,肯定是想将战火远离颍川。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人提出的建议未必就是最好的,但肯定是最符合他们利益的。

    袁绍两相比较不能定,忽然见到许攸一直不说话,忙问:

    “子远,你怎么看?”

    许攸缓缓答道:

    “主公何不将两策合并?先吞了面前的数千泰山军,如这个时候敌军主力赶来,我们再行南下,撤至颍川一带,以守代攻。”

    袁绍一想,妙啊。

    于是,大手一拍,就按这个办。

    但他没有注意到,一直喝着酒的郭嘉却紧皱眉头。

    最后其人到底还是没说一句,继续喝酒了。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