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四章:西湖一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十四章:西湖一日 (第2/3页)

,疏浚西湖的事迹有着直接关系。当时苏东坡为疏浚西湖,在岛的南侧修造三座等距离的石塔,苏轼造塔的目的,是为了测量西湖淤泥堆积的深度,因此在湖水最深处,为造塔挖了三个深坑以填基,此即“三潭”得名的由来。南宋咸淳年间编《临安志》谓:“西湖三潭,土人相传,云在湖中”。 当是铁证。此后至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钱塘县令聂心汤取湖中葑泥在岛周围筑堤坝,形成湖中湖,用作放生场,这大体奠定了三潭印月“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今日格局。 聂心汤又对苏轼原立三塔加以改建, 塔形呈瓶形圆腹中空状,球面体上排列五个等距离圆洞,而月明之夜,在塔腹中燃烛,在洞口糊上白纸,则洞形与天上圆月同状,映入湖面,则对衬出30轮明月,而连同天上的月亮映入湖中,则共呈32轮明月,真月和假月难以分辨,因此便有了“三潭印月”之说。其中“印”字与映同意,“三潭印月”即“三潭映月”。

    环岛一周,黄义明一行又坐船至湖心亭。湖心亭位于西湖中央,其历史甚久,据记载在宋、元时已有湖心寺,后倾。此见于古藉《西湖志》卷九所记:“亭在全湖中心,旧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时,寺与塔俱毁。”

    明代杭州知府孙孟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在原址上建振鹭亭,后改称清喜阁,此为湖心亭的前身。由于亭处湖心,自然而然地被唤作了湖心亭。 在湖心亭极目四眺,湖光皆收眼底,因此时人将“湖心平眺”评为“钱塘十八景”之一。 湖心亭岛南有石碑上书 “虫二”,据释出其意是将“風月”二字的外边部分去掉,以象征“风月无边”。值得一提的是明士人胡来朝(1561—1627年)所作的《湖心亭柱铭》:“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月夜;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体现了中国古代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离开湖心亭,黄义明一行坐船抵“花港观鱼”。但见柳枝倒垂,蝉鸣高树,奇花异香,观鱼者众。水中金鲤数千条,争抢游人抛撒的食物。花港观鱼景观位苏堤南段西侧,与雷峰塔、净慈寺隔堤相望,亦属宋文人评出的西湖十景之一。根据有关记载:花港之水源自杭州西山大麦岭后花家山之花溪,流入西湖。南宋时,内侍卢允升在花家山下建别墅,称“卢园”,园内栽花养鱼,因景色优雅,文人题咏,始有“花港观鱼”之说。此后卢园荒废。至清初时杭州官府在苏堤映波桥与锁澜桥之间的定香寺故址上重新砌池养鱼,勒石立碑,由康熙帝御题“花港观鱼”四字 。

    离开花巷观鱼,众舍舟登岸,沿湖边路步入净慈寺,但见寺院中古柏森森,寺边侧尚存一口传说为癫僧济公的“运木古井”。而当年宋人杨万里过净慈寺,曾下过一首咏荷名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净慈寺位于西湖南岸南屏山慧日峰下,雷峰塔的对面。因为寺内钟声宏亮,“南屏晚钟”被宋代文人评定的“西湖十景”之一。但净寺的历史,并不仅仅因为有“南屏晚钟”而知名。据有关记载为: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吴越王钱弘俶为高僧永明禅师在此建寺,初名“永明禅院”,因此永明禅师为净慈寺的实际开山祖师。至南宋,寺院建五百罗汉堂,改称净慈寺,并被评定为江南禅院的“五山”之一。但净慈寺的历史远不如灵隐寺来得幸运,基本上是屡建屡毁。寺中那口在唐代已知名的“南屏晚钟”,在明初已不知所终, 因此朱元璋特赐一口重约两万斤的铜钟,在南屏山重新回荡。但不久,净慈寺即摊上官司。事情经过为:明惠帝朱允炆削藩未成,燕王朱棣率靖难军进军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至永乐四年(1406年),朝廷闻知净慈寺有僧在篡修文典,即征其为“释教总裁”,欲迁住五台,该僧却不知去向,传言此僧即藏于净慈寺内的建文帝。杭州名僧溥洽也因此事涉嫌助建文帝出逃,系狱十五年。而在天台山赤城山洞中立有一块“建文度岁碑”,当系建文帝自净慈寺出逃后,复隐于天台山的证据。

    分出净慈寺,黄义明一行又到附近的雷峰塔瞻仰。雷峰塔是中国的历史名塔,因其与《白蛇传》的民间传说捆绑在一起,而大大提高了知名度。时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侵杭州,因疑塔中有伏兵,纵火焚塔,塔檐等木结构件均被烧毁,仅剩砖身,通体赤红,一派苍凉景象,因此被明末杭州名士闻启祥评说为:“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又被人们赞誉为:“孤塔岿然独存,砖皆赤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附。虽赤城枉霞不是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