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一章:黄义明筹谋围剿逆伦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十一章:黄义明筹谋围剿逆伦邦 (第2/3页)

为此地林木蔓延,沼泽丛生,夏日大雨后,土地潮湿,毒蚊肆虐,人被叮着,即感染疟疾,无药救治而死。此外,人进入野人山区,尚易感染回归热、破伤风、败血病等各种森林疾病,由此可见进入野人山作战的艰辛,战前必须做好充分的防护准备。此外,从每年五月下旬到十月间,是野人山的雨季,雨季期间,人不易入野人山作战,目前是八月份,我军尚有两个月的休整时间,而要取得进入野人山作战的最终胜利,我们要充分利用要这两个月的准备时间整军经武,不打无准之仗。

    黄义明言毕,问众人有关野人山况,尚有何不明之处?众将齐答无,但想闻知具体备战方式。黄义明道:这两个月时间中如何备战?当务之急是补充兵员。我军征莫卧儿两个月,减员颇多。目前汇于好古城可战之军有宋倩倩、马力田统领的第一军不足三千人;关向云、杨晓黎统领的第三军不足三千人;周颍、何耀辉统领的第六军不足二千人(另一千人已由冯晓岚分得,驻暹罗封邑);刘宏业统领的后十三军不足五千人。而钱壮壮、程好礼统领的第二军有押送军粮任务,不能与战;孙甜甜、郑玉辉统领的第四军现驻缅邦封邑;李近芳、王佳兰统领的第五军现驻南掌封邑;吴爱梅、陈思静统领的第七军现驻安南封邑;郑秋菊、卫斯斯统领的第八军现驻金边封邑;均无法与战。因此我邦现可战之兵仅有不足一万三千人,而以不足一万三千人的军队去剿灭有十万人之众的逆伦邦,人数肯定不够。要使现驻邦都的四军能够承担起攻打逆伦邦的任务,必须每军扩展至一万人。

    至于如何扩法?上次邦都议政会议上,杨尚书所提出的扩军方案很好,即每城城尉除自辖军队三千人外,代为邦都培训军队一千人,随时供邦主调谴。而五伦邦原有好古城、圭道城、劳康城,大戏台、毒鼠关、正壶关、反壶关七城,后又新添缅邦、南掌新得之地二十五城,合共三十二城,每城新增可供中央军队随时调谴兵员一千人,便是新增军队人数三万一千人。现正可把各城尉代为邦都培训的兵员调拨于待出征的四军之中。而逆伦邦虽有十万之众,却是平摊于广阔面积的各个点上,我集中兵力攻其一城一地,有着局部的优势,因此从人数上来说,我邦待战四军人数有四万人已足够了。但存在的问题是:现四军已有人数,均百战老兵,后补新兵人数虽众,却均无作战经历。因此即便扩军,亦尚赖各军统将在这两个月中,抓紧时间训。至于各军待补人数,请统军将领各自向军部杨尚书提出调拨申请。

    众将又问具体作战布署?黄义明道:十月出兵围剿逆伦邦,我的想法是,既然上本帕山有东山大道与西山小道两条,我军亦可兵分两路,一路由我统领一军、三军、六军直取东山大道,此为围剿逆伦邦的主力军。一路由刘宏义统领,走西山小道,如兵力不足,可就近借调孙甜甜之第四军、毛淡棉遵城尉孙福禄与木各具城尉赵财寿各自率领的本城兵马为后援。西路军重在断敌后路,亦可探寻有无奇袭本帕山的捷径。不知我提出的作战方案,诸将以为如何?众将齐道:元帅妙算无遗策,吾等无异议。

    黄义明又道:既然众位对我的出兵计划无异议,我现在想问的问题是:将现有待战四军人数扩充至四万人,军粮上是否有备?

    户部尚书程知义道:元帅不必忧虑。自元帅立邦三年以来,有战无败,邦境安宁,四野流民渐集,农业、手工业、采矿业复苏,物阜财滋。仅以我江心坡七城计,每城均有住户十万户,合七十万户,年可供库银七十万两。现江心坡一两黄金约可兑十两白银,兑一百钱白银,兑一千文铜钱。 一两银子约可购大米二石,一石米约二百斤,一两银子约可买四百斤大米。以一两白银作为一位士兵的全年口粮费计,外加军服,器械,马匹等费用,一位士兵的全年军费约折白银十两,也就是说:元帅现养军一万人,需月耗白银一万两,一年当耗白银十二万两。而以我邦现租赋收入折银计,不计各与国、封邑所贡银粮,仅以江心坡七城年贡银七十万两计,即可养军5.8万人。当然这笔钱不能全用以养军,而是要发百官薪俸,投资市政民生建设,给四与国联姻换粮银等等,但却可从邦库中节约些许以充军费。此外,元帅征莫卧儿归,获黄金八万,可折银八十万两,以之养军,四万人大军年需军银约折四十八万两,两年折九十六万两。而从邦库中再补银十六万两,即可供我军征逆伦邦两年军费之用。

    黄义明道:如此甚好,十月份我军伐逆伦邦之役当可无虞。随后黄义明又询问与会众人对邦政尚有何建议。大伙一致回答无。于是黄义明说道:赖全军将士浴血奋战三年来,我们取得了立邦江心坡、战胜逆伦邦与国两大胜利,并拓地八千五百里,成为雄峙南洋的大邦。这是一个喜庆的日子,今晚可在邦主议政大厅举行一玚盛大的宴会予以庆贺。请勿忘通知医馆张子贤馆长、奇技馆方知命馆长、乐苑馆宋好乐馆长及映氏三姐妹,以及好古城长张子贤、城尉孙瑛蕙樊海江夫妇一并参加。此外现时会议结束,尚是下午时分,距晚间宴会尚早,我上次邦政会议余时带大家参观了将军府,现想与众位再参观一下工部尚书张员外与方知命馆长精心打建的好古城公园,以不负二位的辛劳,不知大家以为如何?众人一齐叫好!

    于是黄义明乘兴,带领六部尚书与众与会将领从邦主议政大厅后门走入好古城公园中。入园所见,自然是免不了亭台、楼榭、假山、花木一类,使人目不暇接,众人一齐叫好。随后,众人来到花园中心的阵亡将士纪念碑前默哀片刻,以示对阵亡将士们的怀念。然后沿着园路左侧的竹径穿行,突然发现前面有一座拱型小石桥横架于溪流之上,桥栏有字,上书“尾生桥”。黄义明吃了一惊道:此处何来得尾生桥?陪同的工部尚书赵员外说道:此桥早已有之,倒不是方馆长出奇设计。跟在黄义明身后的宋倩雯问道:师傅,何人为尾生?黄义明叹了一口气答道:尾生为中国春秋时期一位为情而死的痴情少年,传其与一女子相约于桥梁,久候女子不至,水涨,尾生抱桥柱而死。此事见《庄子•盗跖》篇所记,又见于《史记•苏秦列传》中苏秦向燕王所述。而据古籍《西安府志》所考:尾生遇难之桥,在陕西蓝田兰峪溪上,名为“蓝桥”,后世因此把男女相爱,一方失约,另一方殉情,称作“魂断蓝桥”。以此论之,尾生遇难之桥,当在中华陕西蓝田,不该在江心坡,而江心坡有此桥,或当古史讹传所至。

    跟在黄义明身后的关向云问道:师傅,尾生这一做法是对还是错?黄义明答道:古人一般从正面来颂扬尾生的这种守信精神,将“尾生桥”作为守约的标志,《国策•燕策一》评价为:“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也。”但从儒学的角度来看,尾生心中只有个人之“小我”,而无天下之“大我”,因此其精神不值得提倡。儒家主张士人以天下为己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