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三章:赵凤英负伤反壸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xbiqugu.net
    第二十三章:赵凤英负伤反壸关 (第1/3页)

    第二十三章:赵凤英负伤反壸关

    刘惠恕

    且说肖术达眼见喻化夫在正壶关前殒命,不敢入城,而是策马沿着城外山中小道,奔往当年传授其武功的道士道观。该道士名长生真人,已近八十岁,正在打座,有小道士在门口看门。

    小道士不认得肖术达,问来客何事,肖术达回答要见师傅。小道士通报后,老道士要肖术达进来。肖术达进入道观后,见到老道跪地磕头便哭,口中说道:请师傅救徒儿一命!老道问到:你在毒鼠关当关主当得好好地,来此作何?肖术达回答道:关已被黄义明夺去。老道吃了一惊,细问经过。肖术达便将黄义明、赵凤英如何夺取毒鼠关、正壶关,以及正壶关主喻化夫如何被杀的经过述说了一遍,又加油添醋地把母夜叉赵凤英如何可恶、如何可恶地大骂了一顿。

    老道听罢肖术生的叙述,大吃一惊,忖思此忙不能不帮。原因之一是肖术达的父亲对其有过救命之恩,肖术达又是自己的徒弟;原因之二是正壸关关主喻化夫与其有一面之交,去年还特地到道观中来赠送紫砂壸,自己现品茶之壸,即喻化夫所赠,自己不能不出山。但是老道这一决定却大错特错。原来他在山中正在修练长生不老之术,呆得好好的,年逾八十,也无大病,这一出山决定,白搭上了自己的一条老命。这里顺说一下道家修炼法子与释家修炼法子的不同。

    佛教始创自印度的释迦牟尼,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窥见人生之隐、生死轮回之秘。认为:“迷界之果报皆苦!如吾人之身,苦多乐少;生老病死,时时刻刻,无不为无常所变迁,是为苦谛。迷之因,由于烦恼,此烦恼恶业,能集起未来之苦果,是为集谛。灭此苦果,归于涅磐,是为灭谛。入此灭谛,必先修佛道,是为道谛。”

    而佛祖始创的“生死轮回”之说,在传入中国后,被其信徒诠释为“天堂”、“地狱”之说。他们认为:天堂与地狱,都在生死轮回的范围之内。只要不出生、死两界,天堂、地狱,人人都有经历的可能,修了上品的“五戒十善”升天堂,造了“十恶五逆”大罪的下地狱。而苦报受完了,地狱众生可以升天堂;福报享尽了,天堂众生也可以下地狱。所以天堂虽好,不是最终的乐土,地狱虽苦,也有离开之日。而天堂,共分三界二十八天。其中最接近人间的“欲界天”共有六层,再上“色界天”共有十八层,再往上的“无色界天”共有四层。而修善业的人,只能升在欲界六天。色界天与无色界天中,除了色界天上层的“五净居天”,是信小乘佛教的“三果”圣人所居外,其余皆为修习禅定者所居的“禅定天”。 而真正的佛教徒,其修行目的是为了摆脱生死,超脱六道轮回,普度众生以成佛。

    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完成自我人格修养,做一个好人,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具体说,是要施行“五戒”、“十善”的道德戒律。“五戒”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指: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混乱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而从“五戒”、“十善”道德戒律中,佛教徒又引申出了“六度”、“四摄”的道德信条。“六度”指:以“布施”度悭贪;以“持戒”度放逸;以“忍辱”度嗔怒;以“精进”度懈怠;以“禅定”度散乱;以“智慧”度愚痴。“四摄”指从四个方面普度众生,包括:“布施摄”,为他人谋福;“爱语摄”,以和颜悦色感人;“利行摄”,代人而劳,成人之美;“同事摄”,与民同甘共苦。

    而佛教徒之所以苦若要求自己,又与他们对于“人天”(人间、现实世界)的认识有关。他们认为“人天”实为“真如法界”(虚无世界),祗以有情众生,无明(指人的虚幻意识)不灭;业力(指人的行为属性)发动,便生出“情器世间”(现实人间)的“五蕴” (色、受、想、行、识)与“六大” (地、水、风、火、识)。而“人天”福乘(幸福),不离因果,三界(天、地、人)流转,六道轮回,人类有八万四千烦恼,生老病死,俱不离苦。按佛教所说的“六道”,是指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与地狱道。“六道”是欲界众生的栖居地,亦即世俗世界(人天)是由所谓“六道”组成,众生在这六道中不断地流转轮回。其中,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为三善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为三恶道。他们所遵循的,是一个诸趣归于圆寂的“涅磐”(死)境界,而不是“永生”境界。也就是说:人世的实质,亦即低级生命和高级生命的相互相轮转过程,而要跳出这一过程,达到“永生”境界,人在现世就应苦修禁欲,以达到成“佛”的境界”

    综上所述可见,人世间真正的佛教徒都是苦行主义者,他们是为来世而活着,不是为现世而活着,因此也可称其为来世主义者。如果说佛教徒是主张通过禁欲苦修手段,以达到成“佛”目的为特点的来世主义者,那么道教徒便是主张通过练丹服药,以达到修练成仙、长生不老为目的的避世主义者。具体来说,道教徒士修仙成道的手段有五种:

    一是练丹,即通过冶炼矿物质以获取能够抵达长生不死之境的“仙丹”。而据古代文献记载:道教徒通过炼丹炉所炼出的“金丹”,主要包含黄金、白银、汞等成份,吃死了不少的人,包括中国古代一些著名的皇帝,如唐太宗李世民、唐穆宗李恒、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等等。但是世界上原始的化学业却由此产生了。

    二是采集草药,按方合药服食。尽管中国古代的道教徒拼命努力,他们最终未能调制出使人服后可长生不死的“仙药”,但是中国古代的中医药学却因此产生,并迄今造福于人类。如南朝道士陶宏景(456—536年)的著作《补阙肘后百一方》,迄今还在被人使用。还有比他更早的东晋道士葛洪(283—363年),著有《肘后备急方》等著。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后依据该书中所记载的治疟良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从青嵩中提取了治疟疾良药青嵩素,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5万美元,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5年10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委员会又宣布屠呦呦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实得奖金400万瑞典克朗(约合46万美元)。 而假如葛洪能活到现在,这一奖项无疑应该由葛洪所得,由此亦可见“葛仙翁”对人类医药科学页献之大。对于上两类修仙法子,道教统称之为“炼外丹”。

    道教徒士修仙成道的第三种法子为炼气与导引。又可细分为:炼外气、存思、守一、胎息等等诸多功法,道教统称其为“练内丹”。其强调此法是因为道教徒服食其所炼成的“金丹”(金、银、汞等),吃死了不少人,服食外丹之弊渐被人认识,于是有人转以开拓人体内固有资源——精、气、神,以获取长生不老之躯。道教的这种“内丹术”被后世统称为“炼气功”。实践证明:如果修练此法得当,当有益寿延年的功效,但人却并不能因此得到长生。

    道教徒士修仙成道的第四种法子称“积累功德”,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xbiqugu.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