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百九十七章 黄金都去哪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xbiqugu.net
    第五百九十七章 黄金都去哪了 (第1/3页)

    荀彧的建议,短期内会带起一波交易大热,但也只能持续几年时间。

    不是刘襄不看好民间的工匠技术,而是瓷器和琉璃的烧制,是有硬性标准的,窑温必须超过一千两百度才有可能成功,想要烧出精品,温度得达到一千四百度。

    即便大汉已经普及煤炭,难度也是很高的。

    那些人顶多烧出一些原始的青瓷,或者是粗瓷大碗之类的粗劣之物。

    将胎体烧透,达到质变,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刘襄的几个瓷窑,依靠的是预热鼓风技术和焦炭。

    或许预热鼓风能被摸索出来,可焦炭是不对外销售的,那是高炉炼钢所用的战略物资,民间是接触不到的。

    几年之后,热情消退或者赔得太惨,就会有大批的人退出瓷器行业,由此带起来的商税增长,必然会回落。

    治标不治本呀。

    这个道理,荀彧清楚,可他不擅长商务之事,委实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袁涣也是个不精通商业的,他的办法是加税。

    「涉及百姓生活之物,自然不可妄动,但丝绸、瓷器、香料、珠玉之物,动辄十倍之利,大商、富豪利欲熏心,行为愈发跋扈,致使奢靡之风大盛,当课以重税,即能充实府库,亦可遏制不良之风。」

    这话没毛病,如今的大汉,奢靡斗富的风气已经出现了苗头。

    西域商路刚开通的时候,需要重利才能引导商人去开拓行商路线。

    由此诞生了一批富豪。

    这批人不太安分。

    现在,大汉的商队已经踏出葱岭,商路连接到了安息帝国,确实需要规范一下了。

    柴米油盐酱醋,这些民生物资只收大宗交易的交易税,是十五税一,在汉朝来说,这个税率并不高。

    朝廷内部一直有给食盐加税的声音,因为这是自古以来就证明过的,非常有效的,增加税收的手段。

    但让刘襄否了。

    东边沿海的海盐,内陆的盐池,还有益州的井盐,产量很高,成本很低,卖出之时已经提高了价格,这是朝廷专营,利润不低,再课以重税就过了。

    大汉将近四千万百姓,几百万头牲畜,再加上制做酱料、腌制咸鱼咸肉,每年消耗的食盐超过两亿斤,现在市面上一斤盐大概是两到三钱,成本不及十分之一,朝廷在其中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利润,每年三亿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xbiqugu.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