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决战(下) (第2/3页)
根本不可能把这份责任交给别人。就像成吉思汗现在有点后悔,不该把很多率领大军作战的权柄交托给儿子那样……这种话,倒没必要说给别人听。而权柄的事,成吉思汗后悔也没用,他毕竟已经开始衰老了。
两年前攻打撒马尔罕的时候,他还可以和蒙古大军一起爬冰卧雪,每日强行军数百里,只吃半熟的马肉,喝新鲜的马血。之后不久,他就因为气喘和骨骼疼痛卧床,足足在床上躺了二十几天。后来发现萨满们的治疗无效,还专门从俘虏里选出花剌子模的医生出面诊治。
他病愈以后,也一直没有恢复到原来的模样。有一阵甚至连上马都费劲,不得不让亲近的怯薛歹悄悄帮忙。前几日在夏国,他竭力撑起威猛的雄风,随后就一直腰疼,连带着小腿也时不时抽痛。
很多蒙古人都是如此,三四十岁的时候还强壮如猛兽,忽然就被抽走精气神,变成了将死之人。成吉思汗为此很是焦虑。
越焦虑,成吉思汗越容易想起郭宁。
他觉得,郭宁就像是年轻时的自己,凶猛,强悍,精力无穷无尽。他时常想,自己死了以后,儿子们会不会是郭宁的对手?已经渐渐显露出沉溺享乐迹象的蒙古人,还愿不愿意继续征服的脚步?
每一次胡思乱想,都没有好结果。有一次成吉思汗甚至想到,蒙古人如果满足于眼前的掠夺所获,终有一日会成为不敢厮杀的废物,以后只能在中原的统治者面前展现能歌善舞的本领。
这绝对不行。
所以成吉思汗才一定要击败郭宁、铲除郭宁的大周政权。为此他不惜任何代价。
现在看来,拖雷制定的计策非常成功。郭宁和他的本部精锐先从中都北上,再从北疆折返。博尔术说,来回千里,其实不准确。成吉思汗拿到过好几种版本的情报,仔细推算过,郭宁来回奔波的距离怎么也得有两千五百多里。
蒙古军第一次攻入金国腹地的时候,成吉思汗带领的本部一边战斗一边行军,用了一个半月走过了差不多的路程。到入冬的时候,将士们无不疲惫。
这样的长途奔袭,是腾格里赐给蒙古人的本事。除了蒙古军,还有什么军队能够支持两千里的行军而不崩溃?还有什么人能够在如此长途以后鼓起勇气和力气作战?
就算汉儿和蒙古人一样吃苦耐劳,拥有和蒙古人一样坚定的战斗意志,他们的体力和精力也有极限。成吉思汗绝对确信,郭宁本人,乃至随同郭宁来到这里的人,全都疲惫不堪。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他们提前控制住了黄河渡口,又如何?
郭宁之所以这么着急的赶到,或许以为只要大周皇帝赶到这里,就能紧急调动的京兆府的驻军,尽快弥补黄河东西两岸的防线漏洞,扳回大周面临的狼狈局面。
又或许他以为,只要堵住蒙古军主力前进的方向,就能给部下们争取时间,先消灭拖雷所部,然后再折返回来决战。
可成吉思汗根本不在乎大周。草原以南的政权叫大金也好,叫大周也好,便是换一百个王朝的名字,他也不在乎。他很早就知道了,无论这个政权看起来多么庞大,多么可怕,一旦失去了强悍的首领,那就只是等待蒙古人宰割的黄羊。
成吉思汗也不在乎拖雷的生死。在蒙古人崛起的道路上,成吉思汗死过父亲,死过叔叔,死过弟弟……还是他亲手杀死的。那么,死个儿子又如何?
成吉思汗在乎的,只是郭宁本人而已。
就算郭宁异常警惕,就算他看透了蒙古人说动的内应,都没有关系。最终结果就是现在这样,这一场战争最重要的目标,主动来到了蒙古军的面前,还省了蒙古军穿越河东各军州,某求主力决战的机会。
这可太好了!
郭宁就像年轻时的成吉思汗一样,不仅勇猛,而且精力旺盛,仿佛总是冲在最前的猛犬……可惜这头猛犬过于自信了。今天就是他的死期!
想到这里,成吉思汗忍不住对强敌的欣赏,再次赞叹道:“好一个郭宁!”
中都大兴府内。
吕函看了看在演武场上玩砂子的郭靖,回头道:“陛下不会在河北等着蒙古人来。无论完颜从坦有没有二心,陛下一定会急速越过河东,在秦陇堵住蒙古军主力。”
顿了顿,她又道:“我很了解六郎,中原百姓已经流了很多血,他不会允许蒙古人再次冲进我们的腹地……而且,就算轻骑前出到秦陇,他也能赢!”
耶律楚材微微欠身:“既如此,后继军需发送就设定以秦陇为终点。陛下战胜以后,定然还会长驱追击,需额外增加的人力物力,最晚今天也会备齐,定不耽误。”
南京开封府外。
杨妙真不耐烦地把梨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