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百九十三章 铁火(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九百九十三章 铁火(完) (第2/3页)

的时候,反正也没家底;撞见女真大军攻山,时青只消把金银细软打个包裹,往腰间一缠,翻山越岭就逃。可现在有巨大的前期投入,包括购买的器械、聘请的工匠都在临潢府,这就使他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至少,犹豫了一下该不该放弃。

    就在犹豫的短时间内,蒙古人就包围了临潢府,至今已经十天了。时青自家盘算,此刻包括临潢府本身在内,被牵制在界壕沿线的将士数量大概有两万人。另外商人和驼队、车队的人手,数量也得有大几千。

    这么多的人,事实上填充了界壕沿线的屯堡,增强了这些屯堡的防御能力。

    当年大金掏出了棺材本营造界壕防线,却没钱维系,最后搞得沿线十数万人名为官军,其实和乞丐没什么不同。大周的财力可比女真人强多了,他们这两年里恢复的边疆屯堡也个顶个的坚固,足够容下这么多的军民长期固守。

    时青身为临潢府兵马都总管,在这时候不再多想,也把害怕的情绪强压了下去。他是整条防线上地位最高的武人,正要带领部下撑过这场。

    年初的时候,吕枢那个小毛孩子擅自往草原深处去,只靠一群逃亡奴隶就据守乌沙堡,等到了皇帝亲自带兵救援。吕枢能办到的事,时青身经百战,又是正经的边疆守臣,难道就做不到?

    临潢府可比乌沙堡重要多了。和蒙古人厮杀数日以后,东面泰州和南面大定府两个方向,都有大周的轻骑出没。

    轻骑虽不能直接突入城池,却曾经几次燃起狼烟与城内通信,鼓励城中守军放心坚守,本方必有支援。

    既如此,时青的信心就愈来愈充足了。

    红袄军出身的将领们,早前有好几个牵扯进了天津府的一桩案子,据说是希望朝廷着力与南朝开战,暗地里给北疆事务拖后腿。这事情时青暗中听说过风声,虽没参与,却未免有知情不报的嫌疑。他好好做着通州防御使日进斗金,却被调到了边疆上,隐含了一点小惩大诫的意思。

    这种时候,最需要立功。有了功劳,不说提拔,至少后继在临潢府周边开山采矿的事,会得到更多支持!

    何况临潢府的军事准备也宽裕,足够好好打一仗呢?

    如今的临潢府,在内圈依托旧日阳德门左近的城墙和一处佛寺遗迹,那佛寺牌匾尚在,唤作节义寺,寺里还有夯土两重的高楼一座,名叫断腕楼,传说是大辽应天皇后断腕的地方。

    那应天皇后也算是草原上知名的狠角色了。传说当年辽太祖病死以后,应天皇后自行称制,代行皇权,并迫令违抗她的群臣为辽太祖殉葬。其中有一臣子道,先帝亲近之人莫过于太后,太后何不

    殉葬?一时间群情激愤。

    那应天皇后闻听答道,诸子幼弱,国家无主,我非不想殉葬,是不能殉葬。说完就提刀砍下自己的手腕,命人将断手送到辽太祖的棺椁内从殉。此举吓得满朝文武战栗。

    这女人的狠劲,时青很喜欢,所以他到了临潢府以节义寺为核心,营造新的城池。

    至于守御圈子的外围,则是辽人所建设的城池基础。层层叠叠的废墟足以阻止蒙古人的骑兵奔走,格局和当年郭宁起家的莱州海仓镇相似,算得上易守难攻。蒙古人围城容易,想要破城,却千难万难。

    只不过隔三差五,有骑兵在城外往来奔驰,发出轰隆隆的声响,还有异族吹角吹哨或者此起彼伏的叫喊声响,让人有点心烦。

    蒙古人的精锐哨骑也就是所谓阿勒斤赤,更是一天比一天迫近。在三四天以前,他们就时不时策马冲过坍塌的旧城墙,然后掠过阳德门的城楼,往上射出箭矢威吓了。

    坐视蒙古人直逼城下,当然不行。

    所以时青也派出了他最得力的精骑,试着在废墟间的蜿蜒道路与蒙古人狗斗,将他们驱离废墟地带,至少也要持续骚扰,不容他们从容落脚。

    红袄军泰山各部的将领们,手下接受整编的节奏不快。时青的这队精骑,大都是他的老部下,在草原上正面厮杀的本领或许一般,却很擅长在狭窄复杂的环境下进退周旋。

    双方时不时地接触,断壁残垣之间时不时传来兵器磕碰或者弓矢拨弦的崩崩声响。

    城楼上聚集了不少人,当值守备的将士几乎都上了墙眺望。每隔一会儿,就发出欢呼或者叹息。这些大声喧嚣的,是从城里临时纠集起来的壮丁。他们中除了少量退伍的老卒以外,大多是想来北方碰运气发财的城市游民或者农夫。

    这些人敢于背井离乡,在地方上自然算得上有胆色的。奈何经历的战争场面很少,所以一个个的特别激动。

    不得不承认草原民族的凶悍,落马的人里,时青所部居多。眼看着蒙古人后继又有骑兵不断迫近,白音戈洛河的上下游全都飘起了烟尘,城楼上的气氛从一开始的热烈渐渐转冷。

    时青拍了拍垛口,有点恼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