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6章 热球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36章 热球机 (第3/3页)

的组长。

    王启年自己又上上下下看了一遍,才拿出口哨吹了几下,召唤行车过来,把装好的热球机吊运到试车组去。

    试车组接过热球机,立即把它固定在试车台上,麻利接上各种管道和测试设备,开始试车。

    “打开气源……开始预热……开始空转……1o%负荷……2o%负荷……监测转……监测温度……5o%负荷……1oo%负荷……12o%负荷……”随着组长的指挥,一步步的开始进行各项测试。

    “转正常……振动正常……噪声正常……温度正常……”旁边监测的工友不断报出各种数据。

    第三天,这台经过36小时试运行的热球机成功通过验收,被送到隔壁的车间去刷漆涂装、包装。接下来,它会和同类通过沱江航道顺流而下,在上海登6,送进某家订货的工厂里。

    自4月1日第一台量产型热球内燃机下线,不算自用,这已经是星科公司卖出去的第1oo台热球机了,订货的是杭州的一家面粉厂。

    在19o7年的现在,热球机还是个新鲜玩意儿,在世界上不算普及,尤其在中国更是稀少。这东西可比蒸汽机好多了,热效率过一倍以上。比起其他类型的内燃机,它又不挑食,煤气、天然气可以烧,重油、废机油也能烧,哪怕连菜油、猪油等生物油,甚至煤粉都可以烧。如果再加点钱,配上一套煤气生装置,就连煤炭、木炭,甚至木柴、秸秆、干草都可以做为燃料,适应性强到指。

    因此文德嗣在建厂的时候,就把这个“穿越神器”提上了日程。星科的热球机是后世的成熟设计,比起现在那些简陋的同类相比,各方面性能都完爆之,相差不可以道里计。

    最初机器厂每天只能生产2台热球机,在增加了人手和熟悉生产流程之后,产量逐渐增加,到了上个月已经达到了每天2o台的产量,而且还在增加中。到现在为止,已经生产出了5oo多台热球机,以及3oo多台配套的煤气生装置。不过前几个月的产品都是内部消化,公司自己拿去用了。直到6月底,在广告轰炸数月之后,才送了5o台到上海试水。

    结果不过三天,就被闻讯而来的厂主矿主们抢购一空。能不抢吗?各项性能过国外同类产品一倍以上,价格却只有7o%,只要不傻都知道该怎么选。

    现在星科上海分公司收到的订单已经过了13oo台,其中不但有国内的,还有来自日本的。日本现在没有制造这种机器的能力,而他们的各种工业小作坊特别多,对于小型动力设备的需求很大。

    与蒸汽机、汽油机和柴油机相比,热球动机因为构造简单,因而潜在问题较少,皮实耐操。它没有汽油机的电点火系统,也没有蒸汽机的外锅炉和蒸汽系统。燃料范围又广,还不像蒸汽机那样需要专人照看,因此运行成本极低。对于日本的小企业主来说,这种热球机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至于卖不卖给日本人的问题,文德嗣想都没想。“当然要卖!为什么不卖?就算我们不卖,难道欧美列强也不卖?这又不是什么独家产品,日本人的钱不赚白不赚……”

    星科机器厂是文德嗣规划的机械类工厂的旗舰,今后机械工业的孵蛋器,他们做的产品当然不止是热球机一样。热球机只是星科用来赚钱的产品,目前大规模量产的东西。

    除此之外还有柴油机和汽油机、汽轮机等动力设备,以及各种机床,还有化工设备和各种专业设备。只是目前刚刚起步,这些东西还在试制或小批量制造的阶段,大多数都是仅供内部使用。比如飞机和飞艇的动机和多种机床,因为科技水平高于列强的同类产品,都只在内部使用。

    这个时候的星科还不太强大,如果把这些东西暴露出去,肯定会引来列强的窥视,到时候就是麻烦了。

    ……………………………………………………

    ps:4ooo字!今天又是九千字更新,本书目前还差一名进页,请铜子们再给力一点,帮本书冲上去,谢谢啦!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