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0005章 南书房行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0005章 南书房行走 (第2/3页)

入八分镇国公(或者称为奉恩镇国公,简称镇国公)不同,在入八分辅国公以下,不入八分辅国公以上,是大清的第七等爵。

    八分说穿了就是皇室家庭内部对分配与待遇的规定。宗室待遇,以八分为最优。

    入八分者,得与满洲亲王、贝勒等一体分左右翼列班,不入八分者,各随旗行走。入八分与不入八分,在待遇上有鲜明的差别。

    这样,你就明白了,这些,都是说的皇室的男性爵位。说穿了,就是爱新觉罗家用族的。虽然后来也给了蒙古贵族这样的封号,但是,毕竟还是亲疏有别的。血浓于水嘛。

    努尔哈赤在赫图阿喇登基为汗时,就设了四个贝勒: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

    试问:大贝勒“代善”这个名字你是不是觉得非常熟悉?你是不是在哪本书里碰到过“代善”这个名字?

    我先不告诉你是哪本书。看官你自行脑补可也。

    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继承大汗位置,但纵然已经登上汗位,皇太极也仍然与其他三位亲王一同主持朝政,这三位亲王就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这就是四大贝勒时期。

    这一时期里,皇太极临朝时,三大贝勒并坐皇太极左右同受臣属朝拜。

    直到天聪六年,也就是1632年,才终于取消“凡国人朝见,上与三大贝勒俱坐受”的仪式,改由皇太极一人“南面独坐”。

    到这个时候,皇太极也才终于把卧榻之侧的三个人给赶走了。

    还没有完。接着,皇太极逮着了机会,囚禁阿敏,莽古尔泰因大不敬罪被罚,然后暴病身亡,三大贝勒中仅剩下代善一人。这个代善,是个人精,知道进退,识得好歹,只对皇太极唯命是从。这样,皇太极总算站稳脚跟,执掌正黄、镶黄、正蓝三旗,在八旗旗主中形成举足轻重的实力地位。

    到了天聪十年,皇太极改年号为崇德,在汉、满、蒙三族共呈劝进表后,皇太极也就顺天应人,正式称帝,改国号“大清”。

    当然喽,说是一个人面南独坐,其实,还是必须有宗室贵族中被封为贝勒的人担任议政的成员,八旗固山额真(满语,旗主或旗都统的意思)也兼充议政。这是过去的做法,大清国号确定后,皇太极还又每旗另增设议政大臣三员,并正式确定了“议政大臣”的名位和规模。

    皇太极这样做,无非是想抑裁大贝勒们的权力,所以,这个组织还吸收了较低级的贵族参与军国大政,来进一步削弱八大和硕贝勒的势力,以便自己行使皇权。这种王朝宗室贵族中的王与八旗固山额真﹑议政大臣共同议政的制度,就是所谓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因参与议政的宗室贵族除亲王﹑郡王以外,还有贝勒等人,所以,说全了应该是“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这一来,你就知道了,这个“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差不多是顶天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定下来的事,即便是皇帝,也不能轻易更改。这样,你就明白了,“议政”也就成为一种正式的职衔,代表着权力和地位。

    不得不说,当初,这个议政王大臣会议,确实帮了皇帝不少忙。但是,坐稳江山以后,特别是到了康熙亲政以后,康熙自己发现,这样下去,他反倒不能畅快地行使皇权了。处处有人掣肘,时时有人牵扯。扳倒了鳌拜,以为亲政之途扫平了,便可以放手一搏,能够大展宏图了。哪晓得,放眼整个八旗,除了自己带的上三旗,下五旗也没有一旗是好说话的。何况上三旗里,今天有这个捣蛋,明天有那个撒野,一直在朝里朝外横着走,你还拿他没有任何法子。人家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重臣。你能把人家怎么的?这大清的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