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千七百五十八章 工业的真正关键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千七百五十八章 工业的真正关键 (第3/3页)



    也不会让一些不懂行的管吏乱插手。

    ……

    这一天,李翰林又来到工坊。

    他将众人召集到一处高台之下。

    他声色俱厉道:“诸位,我大明之所以能够繁荣昌盛,正是因为我们遵循儒家之道。”

    “上下尊卑,君臣父子,无不严格。”

    “如果任由南人宣扬平等,秩序何在?礼法何在?”

    “到时候,父亲不是父亲,儿子不是儿子,这不天下大乱吗?”

    “以后此事绝不可再说!”

    赵铁柱则反驳道:“李大人,大明繁荣?不见得吧?”

    “我所见之地,到处饥荒。”

    “遍地流民,雇工价格已经便宜到一月给吃饱饭就行了。”

    “这也能叫昌盛?”

    “为什么如此,你想过没有?”

    李翰林闻言大怒:“你这是污蔑!”

    “你这厮,朝廷看你们还有些恭敬之心,才让你们进京开办工厂。”

    “没想到,你竟然趁机污蔑朝廷!”

    赵铁柱不屑道:“污蔑,我只不过是将你们的实情说了出来!”

    他很清楚,工业化的唯一条件,就在于平等和制衡。

    简单来说,不能头上有一个祖宗,一句话就将你的成果拿走。

    其实也不是完全平等,只要势力之间,能够有所制衡就行。

    在这一点,那些真正的封建邦国,反而容易进入工业化。

    因为他们的领主与国王之间,是制衡的。

    领主可以比较简单地转化成大工厂主。

    他们的产业可以保持。

    而在大明这种只有一个皇帝的地方,即便你是大臣也保不住产业的。

    因为大臣也会下去,也会隐退。

    那时候产业就不行了。

    就像徐阶一样,兴旺时有大量土地,一旦下台,也要吐出来。

    这只是一个缩影。

    归根到底,这里没有所谓的制衡,是一个完全不稳定的系统。

    只要皇帝和不同势力之间,发生地位改变,财富和工厂就会丢失。

    而地位改变是很快的。

    十年,就足够一个看似高高在上的大臣,迅速跌落下去。

    这点时间,如何让工厂主自己保护自己?

    这就是缺少制衡,带来的恶果。

    以前的赵铁柱,也没有想到这一点。

    直到他穿越后,在与其他穿越者的碰撞中,还有亲自做事时,经历了官吏的掠夺,才明白如果没有制衡与平等的概念,那么即使发展起来,也会被人侵吞。

    而现在,他们构造不出新的制衡的势力,那就需要形成一个能够保护每个人权益的体系。

    并且让人人达成共识,大家主动起来维护它。

    尤其是深入人心,将掌握力量的皲队,有这种共识。

    这才是最根本的。

    随后他与李翰林争辩起来。

    这李翰林虽然不爽,但好歹还是有风骨的——不屑于用衙门那一套对付和自己辩论的人。

    毕竟他觉得那很浊。

    这一场辩论,双方持续许久。

    直到夕阳西下,工坊内的气氛依旧紧张。

    李翰林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

    他没有坐轿子。

    而是心中充满了疑惑。

    他知道赵铁说的话都是真的。

    大明现在是日落西山。

    一百五十年了,眼看着就完蛋了。

    真的有这种感觉。

    冻死的流民越来越多,土地越来越少。

    朝廷年年赤字。

    甚至官吏的钱都发不出来,这不是王朝末日迹象吗?

    他觉得赵铁柱的话,难道是对的?

    不过,即便搞了人人平等,就能救大明吗?

    他仔细想着,如果人人平等,那土地兼并就会困难许多。

    不会有人靠着举人的身份,来免去太多税收,其实举人本来不能免去多少税。

    按照大明律,最多免本人五十亩地就到顶了。

    但是因为举人有着官场关系,所以具体执行时,截然不同。

    书办和衙役们算账时,凡是举人老爷的地,基本上都是算成下等田,旱地,差地,如此一来,收的税就少很多了。

    再进一步,慢慢地干脆不收了。

    这就是为什么举人以上,会有很多人投献。

    律条是一回事,衙役书办执行起来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人人平等,举人老爷和小民一样,那衙役们就不会区别对待。

    能想到这一点,就说明李翰林不是通常的书呆子,他是真接触过实务,亲身经历过的。

    因为他就是从秀才举人一路考上来的。

    亲身体会过衙役书办的态度变化。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