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9章 六秒定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19章 六秒定律 (第2/3页)

11秒,进入10秒大关,是不成问题。可对于一流或者顶级运动员来说,那就提升力度不够,耽误了黄金时期。

    但这里面的东西盘根错节,需要一点一点修改,一口气吃不成大胖子。

    几十年沿用的东西,哪里是你一瞬间可以改变。

    只能有节奏的来,找准时间点,再进行“大手术”。

    训练是很多,课程也不少,甚至苏神都觉得会不会过多,因为后来他才了解到,埋头苦练这个说法在短跑项目上,真的……不够好使。关键我们国家自己现在缺少冠军级别的运动员,不像是举重之类,还可以用自身的经验传授,国内这一块基本上是空白期。现在别说是和欧美比拼,2015年之前,我国短跑的目标口号你搜一下就会知道,那叫做——抗日。

    欧美对决?这时候想想就好,口号都喊不出来。

    或许每个教练也会把自己的特殊训练方法和经验,传授给弟子,可这些等级还是不够。接触过更加科学训练模式的苏神,知道这样的训练,打开11秒后,就显得“落后”了。不过现在用还是OK,他也没说什么,再说刚来这里,还是要建立一个“吃苦耐劳”的形象。

    而且。

    现在他要一步步引导大学毕业的宁德鲍,进行一场思想上的改革风暴。

    这不,他们这对师徒在训练休息间隙,正在埋头讨论苏神准备借助宁德鲍的手,推出的一个比较新兴训练体系。还是专门针对短跑的训练方法研究。

    那就是后世比较著名的“6秒定律”。

    “6秒定律”早就有了,苏神也翻译给宁德鲍看过,这是1936年米国生理学家A.希金创造出来的一套——人体瞬时速度与运动时间关系的函数公式。

    Vi=Vm(1-ekt)。

    就是上面这套公式,这是1935年就提出过的,虽然在欧美本土推广也花了很长时间,但现在欧美早就玩的很溜。但国内,连这个概念都不知道。苏神还记得,这是2014年才在运动科学杂志上有人专门大篇幅提出和讲解。配合苏神2013年才第一次和外教练习,2010年后才去国外训练,你就该知道国内的水平有多落后。

    既然现在没有人好好研究过这么好的东西,苏神就需要借助宁德鲍的手,赶紧把这个科学运动方法和运动公式推出去。研究方面的文章,对于后来的苏神,写起来是驾轻就熟,暗中指导宁德鲍,不费吹灰之力。

    现在两个人正在讨论的核心就是——国内的最高速训练核心法,是不是真的有问题。

    是的。

    一开始就这么硬核。

    2014年的《运动训练学》明确指出了,我国现在还在进行大量的“30米集中训练”。但“30”米,其实这根本还没有训练到一个运动员最大的速度区间。因为根据Vi=Vm(1-ekt)公式,你想要达到最大的速度,你所需要的时间,是在6秒或者以上。精英运动员基本不存在6秒以下这个概念,而“30米集中训练”,根本就不需要6秒。所以这也造成为什么我国的运动员,在很长的时间内,都在前程还行,中段就开始掉队,甚至都撑不到后段冲刺区。

    苏神把这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