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050 老实了,但没完全老实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0050 老实了,但没完全老实 (第2/3页)



    原本大齐朝建国百年以来,国力不断衰退,对漠北的控制已经趋近于无,也就失去了可以规模养马的天然的马场。

    为了获得马匹,朝廷推行“马政”,在北方燕赵地区小规模地圈养马匹。这些圈养出来的马匹质量都不高,并且饲养效率低下,同北方戎羌游牧出来的那些战马相比,不但成本更高,在马的速度和耐力上更是完全没法相提并论。

    属于是一项出力不讨好的业务。

    偏偏就这些劣马,还是大齐军队的宝贝,往往死了一匹,想要再补充就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去了。

    因此大元帅戴鸾翔,在年前的战争初期,打从一开始指挥作战的时候,就完全就不考虑能在野外机动战斗中击溃戎羌,而是选择了以步兵为主力,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策略。

    然而即便是这样,在野驴岭一场惨败之后,燕赵养马之地也在戎羌的威胁之下,马匹的出圈量随之大大降低。

    而大齐朝廷又面临着重建机动力量的要务,也同样受制于马匹的短缺。

    可是马匹这东西,在冷兵器时代,就相当于坦克装甲车,对军队的机动力、冲击力、战斗力有着巨大的作用。

    无论对大齐朝廷而言,还是对萧文明而言,大量高质量的战马,都是万万缺不得的。

    就算暂时不发展专业骑兵力量,但是队伍里保有几匹军马,也是有极大的好处的。因为只要有了马,就有了马车,就能在行军过程中大大节省兵力。

    总不见得让麾下将士全副武装的情况下,还抬着、扛着、推着几百斤重的物资长途跋涉、奔赴战场吧?

    那这仗也不用打了,赶了上百里路,将士们累也都累死了,哪还有力气同对手拼命?

    因此对于萧文明而言,马匹的问题一时半会儿那是解决不了的,只有慢慢想办法,也要看机缘巧合。

    军事方面,萧文明一回来就做了一系列的安排,也渐渐开始有了些成效。但经济这边,萧文明却又遇到了麻烦。

    他渐渐发现,发行的《水浒传》这部小说的收入,虽然没有比之前那本《三国演义》降低,可是也增长不上去。

    毕竟这大齐朝认识字的人不多,市场也就大不到哪里去,又不能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一本书发出去以后大家买了也就买了,很难再有持续性的消费。

    并且写书只需要一个脑子和一支笔而已,并没有多大的门槛。萧文明虽然现在还没有面临什么竞争,但大概不多久之后大家看着写小说能够赚钱也都趋之若鹜了。

    所以现在虽然发书的收入还在,但萧文明也要做些未雨绸缪的打算。

    然而萧文明对大齐朝整个经济制度和经济环境还不够了解,为了寻找新的赚钱的法门,他还是选择去询问足智多谋的温伯明。

    温伯明的草堂就在临海县外,因几间草屋前头有一棵松树——具体来说是半棵松树——另外半棵被雷劈死了,所以他便自号为“半松先生”。

    这位半松先生虽然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