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张章 酸梅汤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张章 酸梅汤 (第2/3页)

梅汤做法估计明朝还没有发明,何不在上面做做文章。

    杨云当下就和风义山说出了心里的想法,风义山也很是看好杨云这卖酸梅汤的计划,立刻为他出谋划策。两人如此如此,这般这般的合计了一番。

    离开华阳城的时候张磨盘送了杨云五十两盘缠,一路也没有什么大的开销,现在还剩三十多两,正好可做本钱,于是二人就上街置办器具。

    风义山是老北京,又是生意人,各行各业都是熟门熟路。不消半日,两人就购得方桌两张,长凳八条,陶制大缸两口,碗盏百枚,雇一辆大车拉回。随后又去药铺购回乌梅、陈皮、山楂、甘草若干。

    家中布匹针线都是现成,柳依然和她舅母二人赶制旗帘幌子一面,上绣“酸梅汤”三个大字,右下角更绣有“生津解渴,降暑消食”一行小字。字体娟秀隽永,一看就是柳依然的手笔。

    一应器物准备妥当,现在就差选址了。隔日,风义山将店铺交由店里伙计看管,二人便来到大街上寻找卖酸梅汤的好地方。

    转遍京城的大街小巷后,两人一致认为鼓楼南面十字路口的大柳树下最为合适。这地方除了四面通衢,街面宽敞外,还有一颗大柳树可以遮阴,最合适不过了,而且柳树还暗指了柳依然的姓,这也是杨云最满意这地方的原因之一。

    到了晚间,风义山和杨云又在酒楼宴请了附近的青皮混混,衙役捕快,希望以后多多关照。席间少不了推杯换盏、划拳猜枚。

    一切准备停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第二天,刚过卯时,天还没亮,杨云早早便起床开始配料熬汤,风雷图新鲜,也起了个大早,跟着忙东忙西。

    酸梅汤这东西,用料虽是平常,却娇贵得很。从熬制到饮用,中间间隔时间越短越好,每多一个时辰,味道就差一分,若是隔了夜,就完全不是那个味了。所以必须当天熬制,当天即售。

    等到天色微明,酸梅汤已经熬好,倒进大缸里,满满当当两大缸,香味好不诱人。杨云合上缸盖,连同桌凳旗幌和风大伯合力装上平日采货的马车,准备出发。风雷也在旁边闹着要去,于是三个人赶着马车往鼓楼大街走去。

    在明朝,清晨的街道很安静,没有汹涌的上班人潮和灰蒙蒙的雾霾,只有清新的空气和扑面的轻风,一切都是如此的恬适安宁。杨云的心情却说不出的忐忑,能不能再明朝的北京立住脚,就看自己做的酸梅汤是否经得起古人的检验了。心里不禁又有些好笑,不就是摆摊卖饮料吗,放在现代可是要被城管追着跑的,一般人都不会愿去做的行业,自己居然搞得如此紧张。如此一想,心中也就松快下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