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章 断头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章 断头饭 (第2/3页)

饭。

    好日子是从天启二年开始的,他们两兄弟有举人功名的父亲刘向禹,卸任延安府儒学训导,转任了米脂县典史。

    典史虽无品级,却也是吏部铨选、皇帝御批才能上任的朝廷命官。

    专管缉捕狱囚,办公室在县衙西边,俗称西衙四爷。

    当年正逢天启元年延绥总兵杜文焕为躲避皇帝下诏援辽,向蒙古施行捣巢行动引来套虏报复南下抢掠,围困延安府扬言必缚杜文焕,杜文焕不敢缨其锋,蒙古人大掠十日而去。

    杜总兵避战不出,倒叫刘承宗家大伯叫抢掠的虏贼害了。

    因为这事,刘举人便动了给两个立志考进士的儿子寻些武师的想法。

    直接将儿子们的目标由普通文进士,拔高到熊廷弼那样文武兼备双料进士的高度。

    这就像他四百年后记忆里的家长们望子成龙,虽然孩子还在上学前班,就已经开始为考上清华后北京的消费水平高而发愁了。

    刘举人当典史那六年,刘氏兄弟俩学了不少五花八门的功夫、拜了数不胜数的武师,哪个都不出名,但个顶个都是专业人才。

    银川驿卒的弓马、米脂刽子手的斩首刀、县衙役的捕盗棍流星锤,县大牢马贼死囚口述的生存技巧与实战经验,甚至还从牢房短住的破戒僧身上学了手少林花枪。

    齐眉棍加枪头,棍术枪术参半,与枪骨棍皮的马家枪、杨家枪相反,少刺扎多扫砸,是适合行走江湖单打独斗,腾挪跳跃间逞勇斗狠的枪法。

    但在战阵上这技术没用,丛枪刺来、丛枪刺去,马战还是要用丈五丈六的大枪,端杆七尺小枪,就是再腾挪,也顶不住三个枪头戳过来。

    想当年,米脂县关进牢里的囚犯,都要先被刘承宗兄弟俩问问有啥技术傍身,不过在断头饭这点上,兄长比他讲究,也就他那会岁数还小不懂事,逮住断头饭就去蹭。

    管都管不住,一管就哭,说饿得不行了;而且还觉得断头饭浪费,那些个要问斩的死囚多半吃不下啥,第二天喝壶米酒顶天儿了。

    他倒是一点儿不带害怕的,后来刘举人也就随他去了。

    结果报应来的特别快。

    天启七年,刘举人典史任期考满,升官升回延安府,任了从九品的税课司大使,老刘家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