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94章:太学开学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94章:太学开学了 (第2/3页)

,扩张南京都察院的权力,顺便在那边也设立太府寺,各州府则是建起来工商所。

    还要培训原来的收税机构“税课司”的职工,升级他们的收钱能力,以防某些人偷税漏税。

    未雨绸缪总是好的。

    除此之外,朱见济还要给新建立的太学和工科院编修教材,小小年纪,已经活成了大人忙碌的模样。

    “应该要等到明年才会有新的大仗。”

    “那就等明年!”

    柳承庆看着某个角落里隐隐约约的白布,情绪又低落下去。

    在他爹宣布病重后,其实已经在为之准备后事了,也许再过两三天,整个安远侯府都会挂上白布。

    “如果我以后立下功劳,能让我爹进英烈祠吗?”柳承庆忽然问道。

    朱见济摇头,“不行,英烈祠是给为国捐躯的战士建的,你父亲……不一样。”

    “那还是等以后我进去吧,能进英烈祠也算给柳家争光了。”柳承庆失望的低下脑袋。

    朱见济不知道怎么安慰他,只能跟着一块沉默对视,随后返回宫廷。

    过了两天,柳家公布了柳溥病逝的消息,朱见济让礼部为其选了个中上的谥号,谥为“武肃”,命马冲以天子名义前去吊唁,以示哀荣。

    等到五月份,柳承庆结束了他短暂的孝期,就打马往甘肃而去,继续暗中帮助还挣扎在混乱局势之中的梁白开。

    京城里面,则是迎来了一件新的大事——

    教育改革后的新太学终于重新营业,宣布开学了。

    作为大明朝的最高学府,太学的校区规模其实一直很大。

    毕竟它每年都要从地方上面招来很多学子,平时还有不少各种捐款入学的捐生和凭借祖先恩荫入学的荫生,以及仰慕天朝上国风范的留学生在校读书。

    永乐时期的太学规模到达了巅峰,根据记载,曾有九千多名太学生在南京国子监,也就是太学中读书,之后的几朝虽然因为大明国情从昂扬开放走向内敛,但太学生的规模还是稳定在了六七千人左右。

    北京这边的太学略少一些人物,可也有四五千学子之多。

    这么多人,意味着他们会占据很大一块地方,也难免出现管理混乱。

    谁让学生的成分太复杂呢!

    像一些出生于富贵家庭的学生,要么直接回家去住,要么会在学校范围内为自己修一个小院子“占山为王”。

    普通学生的校舍则是年久失修,即便在北方,木制房屋也难免阴暗潮湿,长出一些奇怪的小动物。

    而且学习的地方也四处分散,逼的学生跑来跑去,浪费了不少学习时间。

    朱见济作为一名前世受过十九年完整教育的文科生,对这样的学习环境感到非常不满。

    于是在宣布教育改革之后,他便命工部赶紧的抽调人手对太学校区进行改建。

    这些年制造出的水泥不论产量还是质量都有所提升,朱见济还大为豪迈的自掏腰包,从鼓囊囊的内帑里给工部批了一笔资金,让他们用水泥给太学生修建新房屋。

    至于修成什么样子……

    直接按着后世的学校模样来安排!

    虽然没有钢筋做骨和高质量的水泥,让房子难以修个四五楼高,但二三层楼是可以的。

    一些显得混乱的地方被推平,开辟出空地来撒上了草籽,没几天就长出了青青小草,周边用细细的沙石围了一圈,压平以后就呈现出了一个标准操场的模样——

    这是用来给太学生跑马锻炼的地方。

    还新建了一个食堂,为的就是提高寒门学子的生活水平。

    校舍内部,也是套用了后世的模板,搞了上床下桌,安装了玻璃窗户,扑了地龙,使得房间大为敞亮。

    唯一的不好之处,便是下水道设施还没弄起来,学生还是只能去公共厕所方便。

    教室也是一样规制,里面还装了黑板,以供老师能够更好的传达他的教学思想。

    为了陶冶情操,朱见济还让人在学校的道路旁边放了古往今来名人的雕塑,以供学子瞻仰。

    话说这件事还让一些学者闹了起来,不但在《文政杂谈》上大放厥词,还通过各种门路,希望皇帝能把自己这个学派的先人安排进去。

    朱见济起初没想明白,毕竟他忙着编书呢,后面了解情况后,不由得哑然失笑。

    原来在世人眼里,学校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是教书育人的伟大场所。

    而能在其中占据一个角落,树立起自己或者自己先辈的塑像,对于任何一个读书人而言都是无比的荣耀。

    为了能给师门争光,读书人是能给朱见济摆出很多姿势的。

    可惜,朱见济心里已经决定好了把这些荣耀归于何人,他们的闹腾只能算是无用之功。

    打着“尊孔复古”的招牌,孔夫子终于从被人供养香火的庙宇里面回到了他最喜欢待的校园中,其他的先贤也随之被请进了新的太学。

    比如张衡,比如郑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