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50章:有人背着朝廷偷偷下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50章:有人背着朝廷偷偷下海 (第2/3页)

头猜到李继业有背景,也没有多阻拦。

    半推半就,让他来看了一眼。

    李继业努力的记住一些内容。

    好在轩輗和年富合力,杀伤力比较强大,撸出来了不少侵占民田的贪官。

    在抓人抄家后重新清点田亩,使得南京这边的记录比较新鲜,也比较好看。

    只看了不久时间,李继业就离开黄册库,下乡考察。

    他把自己记下的,在官方登记册上本该是公田或者他人所有的田地走了一遍,看了下被侵占的情况如何。

    这个举动和当初徐永宁有些类似,但却比后者要深入不少。

    毕竟李继业本地人,办事的时间比徐永宁一个外来户充足不少。

    然后,他又去打探其他的消息。

    作为大明前几十年的首都,南京留下来的遗产是非常丰富的。

    比如说,曾经铸造过郑和宝船,让中国人率先西方数十年踏上世界其他地区的——龙江宝船厂。

    因为宣德年间还有过一次下西洋活动,所以此时的宝船厂还颇有活力,不算彻底废弃。

    可李继业还是敏锐的发现,随着大明对外政策的收缩,宝船厂的地位下降,已经有些地方被人开辟成了农田或者水塘。

    当初太祖为了更好的修建船只,命人特在南京钟山开辟了漆园、桐园、棕园等园圃,也受到了一样的待遇,其中种植的数万棵有用良木被人盗伐近半。

    这些树被人砍去做了什么?

    过去太祖迁过来的四百多户造船匠户,又有多少人不在造船厂工作了?

    李继业顺藤摸瓜,最后发现的确有一些东南商户或者官员打通了门路,把人和物都据为己有,然后自己造船出海。

    虽说大明有“海禁”政策,但执行起来一直很灵活,要不然郑和下西洋怎么来的?

    完全不像后世鞑清一样,“片甲不得下海”,并且强迫沿海居民迁往内陆。

    因此,有钱权之力的人完全可以下海捞钱。

    南宋之时,由于江山只有半壁,一边要压榨百姓供统治阶层享乐,一边还要给金国上供,对钱财的需求是很大饥渴的。

    可偏偏南宋就做到了,还富得流油。

    根据后世统计,南宋有不少财政收入,来源于海外贸易。

    所以像朝廷里某些官员说“下海没出息,请陛下继续海禁”的话,都是来忽悠人的。

    不过像金濂临死前的发言,却是坦诚的站在朝廷角度上来说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