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六章:太子送走了金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十六章:太子送走了金濂 (第2/3页)

 只是因为保卫北京的功劳,和景泰帝这个也算奇葩的皇帝,让于谦成为大明实际上的掌舵人。

    金濂很欣赏于谦,所以必须让太子把于谦手里的权力重新拿回去。

    朱见济哀伤的看着昏迷过去的金老尚书。

    他心里何尝不知道于谦这样的纯臣居于高位,实际上是对对方不利的?

    他热心的参与政事,以六岁的小胖墩之躯行走于内阁朝堂之中都不觉得尴尬,主要是为了强化自己的地位,增强影响力,但附带作用是有利于于谦的。

    当施政者变回皇帝,其他受不了于谦的臣子就迷失了攻击的靶子。

    “还请老尚书休息。”

    给金濂掖了掖被子,朱见济才走到房门前拍了下。

    一直在门口守着的马冲立马打开,迎接小太子出来。

    金濂的家人也在外面等着,闻声抬头看向朱见济。

    小太子还没收敛自己的哀伤,让金家人进去好好陪着金濂。

    时间不会太久了。

    朱见济走出金家,坐在摇摇晃晃的马车上默默想到。

    第二天清晨,户部尚书金濂宣告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这个消息传到宫里,景泰帝也颇为伤心。

    他在心里对老臣子其实是有些依赖的,因为他希望可以通过任用老臣,来证明自己的正统性。

    而金濂作为老臣中的老臣,一直行事清正刻苦,毫无埋怨,给景泰帝的印象很好。

    朝野的其他大臣也很仰慕金濂这位五朝老臣,不管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他一直都是一位恪尽职守的官员。

    民间一些被惠泽过的百姓也自发为金濂挂起了白布,以示哀恸。

    随后景泰帝宣布辍朝一日,命礼部谕祭,派遣了专门的官吏去金濂老家淮安为其造墓。一切费用由皇家承报,并且追封金濂为“沭阳伯”,赐谥“荣襄”。

    这位宦海沉浮几十年,和朱见济接触不过两月的老人到底是享尽哀荣了。

    再之后,景泰帝调任张凤作为新的户部尚书,另外批准了吏部尚书王直“告老还乡”的要求,让另一位尚书王翱独自管理吏部。

    于是老迈多病的王直终于心满意足的收拾好东西返回老家,吏部的上司变成了对比他年轻,但也到了七十岁的王翱。

    对此,朱见济也很无语。

    景泰帝的官员组成中,老头子还真不少——

    吏部原本只有王直管理,可王直上了年纪后,就一直希望退休放松,景泰帝是舍不得老臣的,于是调任王翱过来与其同为尚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