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转折(2,6000票加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章 转折(2,6000票加更) (第2/3页)

必定能载装甲车,对直接搭乘装甲车上岸作战的掷弹兵们,他们除了羡慕还是羡慕。大家都是行家,一看就明白搭乘装甲车上岸的好处——不但能携带重装备和补给,还不会在抢滩中浪费大量体力,又有机枪甚至无后座炮提供火力,对滩头火力压制和纵深追击作战大有好处!

    团长伊藤整一郑重其事地记录下来:海军登陆战要引入大型登陆艇,要给海军陆战队多备装甲车。

    前面这些都还可以理解,建设人工码头的事完全超越了他们的认知能力,所以集中在船舷上举着望远镜探头探脑地看下去。

    德国海军实力虽然不强,但工程建设能力在欧洲也是首屈一指,在收到有关人工码头建设要求后,各路专家着实动了不少脑筋,这方面霍夫曼也发挥穿越优势进行提点。

    历史上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英美构筑的人工码头主要是使用混凝土沉箱,这种沉箱气势宏伟、规模庞大,小的100多吨,大的可达6000多吨,平均落在5-6米深度的海床上,然后用类似搭积木的方式一个个、一条条串联起来,最终构建起完整的防波堤和码头堤坝。英美在诺曼底登陆中使用了上百万吨混凝土、钢材、海沙等材料构筑了两座人工港口,他们先用拖轮拖过英吉利海峡,然后依次搭建,绵延几千米,每座港口每天最高可为军队提供6000吨物资。

    德国并不需要这么大的运输能力,德国只需要保障一支2-3万规模级别的军队,每天能提供800吨左右的物资即可。而且冰岛距离欧洲大陆太远,如果用拖船拖着这种巨大的沉箱过去,先不管海上风险如何,等其抵达战役都要结束。因此对于构建人工码头的第一要求是自主可移动而且速度不能太慢。

    霍夫曼最初提出的设想是仿效后世的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提供码头构建,该创意让工程专家们眼前一亮,认为是天才般地想法,但以前毫无先例,必须从头开始研发,短则1-2年,长则数年,将来未尝不是开发海上石油的好装备,不过现在专家们准备用其他办法。

    相比英美的硬构筑,德国选择的路径就显得非常有意思,不用那些麻烦且难以控制的沉箱,德国直接上船——以斯蒂尔曼级油轮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伪装航母(或称运输航母)。

    斯蒂尔曼是德国在战前兴建的大型油轮,可容纳2.3万吨左右的油料,德国当初兴建的数量不多,但在获得中东石油后,这种使用柴油机的民用油轮便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意志轮设计图通过后,德国根据斯蒂尔曼的技术参数,设计了2.5万吨的欧洲标准油轮——不莱梅级,整体长度超过185米。

    美国曾经利用大型快速油轮建设过几艘大型护航航母——桑加蒙级,但不莱梅级最高速度只有14节,要改成护航航母需要花费较大的力气,德国不愿意花这个成本,只进行了最为简单的改造:利用大型油轮平坦的主甲板直接凌空6米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