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高加索(8) (第2/3页)
不已。现在德国人有全欧洲的工厂帮助他们生产军火与工业品,有包括中东、非洲、欧洲的粮食和资源供他们挥霍,不存在耗不下去的问题。至于伤亡,总参谋部估计在150-200万之间,考虑到上次大战德国承受了600万左右的伤亡,他们还远远不到支撑不下去的时刻。”
罗科索夫斯基沉默不语,他知道朱可夫说的是对的:红军战斗力下降得非常厉害,而德军几乎没什么影响――德国人横扫非洲与中东才用了30万!放在东线顶多就是一次中等规模的战役,但却打得大英帝国丢盔弃甲,几乎生活不能自理。谁都知道支撑大英帝国全球霸业一共有四根支柱:第一是皇家海军;第二是苏伊士运河与中东石油;第三是印度次大陆殖民地;第四是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四大自治领。现在四根支柱断了两根半:皇家海军损失惨重,地中海霸权丧失殆尽,北海绝对制海权难以维系;苏伊士运河与石油丢得一干二净;印度洋航线几近断绝;唯独四大自治领看上去影响不大,还在往母国拼命输血。
两人的看法其实有些片面,之所以30万德军能横扫非洲与中东是因为一些不可复制的条件:一方面是这30万全抽调了精锐的王牌军;另一方面是日本联合舰队加入战场――没有联合舰队干脆利落地扫清印度洋的英美舰队并封锁相关海域,德军根本没办法在短期内取得胜利。
“所以,您判断德国的战略从大规模攻城略地变为持续的消耗战或者说歼灭战?”
“不,确切地说是窒息战!德国人在窒息我们的战争潜力。单论军事人口,我们手里还有900万军队,规模大约是德国的倍,可惜实际战斗中经常打出1:4、1:5的战损,这优势很难维持。当然,不是说没这900万军队我们就彻底完蛋了,把苏维埃逼疯了再拉900万也没问题,问题在于没能力为这1800万人提供足够的军事资源。”朱可夫认真解释道,“最近我总在思考德国的战略转变,隐隐约约抓住了敌人的思路。这几个月没爆发大规模战役,北面战区更是一片平静,但平静之下对我们军事潜力的破坏比打几个战役要大得多。”
罗科索夫斯基静静地听朱可夫说下去,他已意识到对方手里掌握着比他更全面和充分的数据。
“我们还有900万军队,如果按前21个月的消耗速度,还能维持近2年――事实上你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那种狂风暴雨般进攻的势头已过去了,目前我们的平均伤亡在缓慢下降,但军事资源枯竭的速度远远快于兵员枯竭的速度。以坦克为例,我们目前的生产量是2500辆一个月,大约是德国人的2倍,但德国人大部分是4号或虎式,小部分是突击炮,没有一辆轻型坦克,而我们生产了大约800辆轻型坦克,这一点价值也没有。如果完全转产t-34或更新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