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三十三章 盘点(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三十三章 盘点(下) (第2/3页)

有理论指导,明代火器的发展也呈现百花齐放,威力不足的特点。

    朱翊钧穿越过来以后,很快指出了火器发展的问题,将三眼铳、一窝蜂、喷火箭等火器制造一律裁撤,以鸟铳为本,专攻火药制取、铳管材质、定装火药、燧发、后装等方向。

    关于大炮的改进方向,朱翊钧指导兵仗局,从火炮用药、炮子和炮管材质以及气密性上下功夫,总而言之和鸟铳一样,必须射击更远、装弹更快,威力更强。

    至于掷弹兵方向,朱翊钧指导工匠利用石油粗加工产品生产火油瓶和铸铁手榴弹两种产品,一种用来放火,一种爆炸伤敌——这两种技术水平很低,最先完成改进。

    经过三年的努力,由于火药制取和钢铁冶炼方面终于取得长足进步,加上朱翊钧长期坚持重赏能工巧匠,激发了明代工匠的创新热情——万历三年,新版鸟铳“万历十四型”终于定型生产。

    该枪在发火方式上,改进了已经装备明军的自生火铳,与自生火铳不同的是,加入待发机构,使其更加可靠。另外,为了尽量做到防雨,又加装了龙头盖,可将燧石至于盖下——仅能防小雨。

    在火药方面,朱翊钧开始以为明代并无颗粒火药,后来才知道有,就是制作非常麻烦:需要人工将配好的火药在木槽中碾上五千五百遍,然后再加上烧酒和成泥,接着碾几百遍,最后做成药饼,再分割置于圆筒内滚动成丸。

    这个效率朱翊钧肯定接受不了,但他也不知道如何改进——也没有精力去深入研究。只能加大悬赏力度,终于有工匠在悬赏的刺激下,发明了悬吊碾磨工具:

    以铁箍固定的木架,上面固定数根带有很强弹力的木杆,边上按上手摇齿轮。摇动齿轮时,弹性杆被带动向下击打槽内的火药——因弹性杆的弹性,会自动复位,如此周而复始,一人之力可胜以前数十人。

    后来又有工匠将手摇杆做成圆形宽大车轮形状,内设凹槽,以皮带和水车连接——直接将人力都省了。

    仅此两项发明,两位工匠直接进入小康。这火药碾磨之法,调整力度后,也可用于舂米,于是大江南北,此法被迅速铺开。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明代制作火药的配比虽然接近最佳配比,但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朱翊钧直接给出了后世小学生都知道的答案。他同时要求工匠,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