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六十四章 战鹰-1设计定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百六十四章 战鹰-1设计定型 (第2/3页)

构,工作效率明显提升了,年后两个月该派来的技术人员到来了,他们来这边和战鹰特研小组对接数据,详细的说明设备相关需求。

    动力工程实验室也变得热闹许多,好多专业人员来来往往的,让机械实验楼像是变成了忙碌的公司一样。

    战鹰特研小组,实际上就只有三个人,赵奕、雷勇和鲍恩红。

    雷勇和鲍恩红变得非常忙了,他们承担了和相关机构技术人员做数据对接的公司,全方位的了解各种设备需求,以及安装对飞机设计的影响。

    之后他们会把详细的报告提交给赵奕,赵奕则是阅读这些报告,来确定怎么对飞机整体的设计进行细化和修正。

    飞机设计的细化和修正工作,对赵奕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一般只要研究一番,结果就直接出来了,他也发现有专业人员,提前做交接工作的好处,工作内容到他这里,就会变成直接的‘设计题’,而不是再去讨论附带要求之类的。

    有些时候甚至连学习币都不用消耗,只是简单的修正设计,一下子结果就出来了。

    赵奕的工作重点在于调控外形、部件的电子控制系统。

    战鹰-1的设计关键点,就在于外形和部件增添了很多自动控制的部分,其中的重点在于机翼和尾翼,说机翼和尾翼有些笼统,机翼和尾翼的组成部分,有很多都是单独运转的。

    比如,后缘襟翼。

    后缘襟翼是根据需要向下偏转的翼面,主要用于在飞行的时候增大升力。

    战鹰-1的设计是在高度平稳的时候,让后缘襟翼自动改变方向,和机身方向整体平行,来减小飞行时的阻力。

    相对应的前缘襟翼也类似。

    副翼是飞机的主要操作舵面之一,通过两边副翼的差动,可以使飞机产生滚转效果,但平常的时候是没有用处的,不使用的时候,也可以收缩回去。

    其他像是垂尾、方向舵、背鳍,也包括下放的起落架、内置弹仓等部件,都可以根据飞行状态自动调节,让飞机时刻处在应对飞机情况以及飞行需求的‘最佳状态’。

    这就需要很强大的电子控制系统进行协调了。

    事实上。

    战斗机自动整体调节的电子控制系统,放在国际上都是非常高端的,高端到连M国最先进的战斗机,也只有简单的调节功能,有的调节还需要飞行员手动操作。

    整体的自动调节就显得非常智能化了。

    这个技术的主要难度就在于,必须要让飞行员的操作意图,被飞机主控制系统清晰的捕捉,就牵扯到座舱操作间,手动控制部件相关操作的传感能力,以及精细的传感控制能力。

    传感器不是问题,关键还在于控制系统的内部分析。

    赵奕很快就完成了主控制系统的框架,后来就发现最重要的还是分析算法,怎么样根据传感器得到的数据,‘计算出’飞行员最有可能的意图,才是主控制系统的关键。

    当然还有个更简单的方法,就是给飞机固定设计几个模式,让飞机直接做相应模式的转变,但直接性模式的改变,会让飞机状态调整过程中过于僵化,也和外形设计中各个不见,根据风力、风向自动调节的功能产生冲突。

    所以必须要设计出三个模式,一个是智能自动控制系统,一切都让系统做计算,让飞行员操作变得更加简单。

    一个是嵌入模式形态,固定几种最常用的模式。

    最后就是应急手动控制模式。

    在控制系统出现问题,或者处在非常极端的情况下,飞行员可以选择进入手动控制模式,固定外形几个部件的位置来应对。

    想要最大化发挥战鹰-1的性能,还是要依靠智能控制系统。

    赵奕连续很长时间,都在做智能控制系统,他有种找回‘老本行’的感觉,他最初的成就就在计算机算法上,新的智能算法还是很有意思的,因为算法的难度相当高,甚至不亚于破解世界数学难题。

    不过赵奕的研发生活相对还是很轻松,因为他没有办法紧张起来,最大的限制还是来自于学习币,学习币基本消耗一空的情况下,他都是积攒一点日常币,再抽时间做一点有难度的算法研究。

    虽然在赵奕来看,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发速度很慢,实际上,只是相对于他自己的速度,完成的时间并不慢。

    年后三个月时间左右,他还是完成了所有的代码,并使用《监察律》进行检测,还调试运行了一下,发现没什么问题就可以结束了。

    于此同时。

    战鹰特研小组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