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四十二章 还是我去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百四十二章 还是我去吧! (第2/3页)

到地上可能会损坏,掉落到弹簧上,则会相应的减少损坏可能。

    所以坏处也很明显。

    可动的静子叶片,对压气机的性能起到反作用,也就是降低了增压比,放气活门也是一样的,排出高压气体也会降低增压比。

    当然了。

    为了追求稳定性降低性能,也是不得已的选择,哪怕是国际顶级的涡轮风扇发动机,也会有类似的设计,来让发动机运行更加稳定。

    赵奕听了袁海涛的解释,皱眉仔细想了想问道,“还有其他方法吗?”

    “再有,我就不知道了。”

    袁海涛有些无奈的摊开手,表示自己并不是专业人员。

    赵奕用力抿了抿嘴,问道,“咱们研发组,好像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吧?”

    袁海涛苦笑了一下,表情的意思明显是,‘有没有你不知道吗?’

    研发组到现在还不到十个人,算上技术员、工人以及航空集团派过来的队伍,也就二十几个人,其中专业做研发的,还是只有几个人。

    赵奕皱眉问道,“你知道哪有这方面的人才吗?”

    “涡轮组!”

    袁海涛说道,“这方面真正可用的人,几乎都在两个发动机组,科学院或者其他机构有没有不清楚,但专业做航空高压压气机研究,最好还是在发动机组找。”他的意思是不知道其他机构有没有相关人才,但牵扯到国家重大项目,无关的人也不好找。

    这就是研发组遇到的最大问题。

    赵奕想对外招几个人很难,因为是国家级别的重大项目,最好是要找‘内部人才’,而‘内部长期研发高压压气机的人才’,几乎都和昆仑、王屋发动机组有关联。

    所以……

    “挖角?”

    赵奕仔细思考了一下,还是觉得挖角不太好,毕竟都是做航空发动机研发,都属于航空集团,直白来说就都是自己人,挖角成功不成功不说,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帮我联系王屋发动机负责人!”赵奕干脆找对方问问,能不能派人过来。

    王屋发动机的负责人叫张树清,是个五十岁的中年人,出身科学院下属科研单位,加入过昆仑发动机组,后来王屋发动机立项,他负责王屋发动机的研发。

    相比昆仑发动机来说,王屋发动机是被寄予厚望的,因为王屋发动机的设计定型速度很快,制造出第一台样机也没什么大问题,已经准备制造其他样机。

    当项目进展到这个程度,一般来说就可以做收尾工作了。

    但是,张树清并不满足于完成项目,而是希望对发动机进行改进,在油耗不增加的情况下,继续增加发动机的性能,让发动机能装配到更多类型的战机上。

    这个目标也很正常。

    王屋发动机的问题确实不多,即便是有都是小问题,过百次的测试已经说明,可以试着装配到战机上,但王屋发动机有个致命问题是,它属于涡轮喷气发动机,而涡轮喷气发动机的最大问题就是高油耗。

    高油耗似乎只是耗能多一些,放在战斗机上却不是这样,因为战机可承载的油量是有限的,油耗高也就意味着行驶里程段,多数装配涡轮喷气发动机的战机,也只能启到短距离威慑、打击能力,适应的战机类型就受到了巨大的限制。

    原来张树清也希望增加发动机性能,但基本上只是个梦,他们的技术毕竟是以昆仑发动机技术为基础的,发动机内部和昆仑发动机很相似。

    现在不同了。

    赵奕研发出了最先进的涡轮叶片材料,会大大提升涡轮的耐高温承受能力,相对的压气机也就可以设计更高的增压比,使得发动机的效能更高,带来更高的推重比,同时还不会增加油耗。

    近一段时间,张树清一直带着发动机组,努力攻克压气机的技术问题。

    想要提升增压比,就必须要对压气机设计进行改进,不管是增压叶片还是静子叶片,又或是其他辅助部件,都需要进行一定的设计调整。

    这种调整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稳定性。

    压气机增压比加大相对容易,甚至同样的设计都能做到,就像是电池一样,两个电池串联在一起,就能提供更高的电压,压气机的内部也是一样,多增加几组增加叶片和静子叶片,肯定能直接提升增压比。

    但是后续的空气压强增加,同时带来了稳定性的极度降低。

    这个问题就很挑战研发人员的水平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