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十一章 省略四万字,目标一万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七十一章 省略四万字,目标一万次 (第2/3页)

至中线再前伸的动作,而是以肘部缓缓催动手臂、贴着胸肋摩擦前探,当肘部离心窝一个拳头的距离时停止,与他学到的、变种的日字冲拳中摊手的距离一致。

    掌心向上、掌背向下、指尖平伸,系统说这叫“手针”。

    摊手转护手,最短的距离其实是直接竖腕立掌,但练习时在两式之间又增加了一式伏手和一式转手,也有认为只增加了一式圈手的,其实动作都一样,锻炼的是手腕的柔韧、灵活和力量。

    李八指所说的腕锁,就是握住小号的石锁或者哑铃,用转手的动作反复练习。

    这很直接的体现出了练法和打法的不同。

    练法是尽可能的做必要的加法,恨不得使修炼者的每一个动作都能体会到几个招式的发力,追求的是全面和体会;

    打法则是尽量做减法,要么如咏春连环冲拳般追求简洁、直线,要么如太极云手般动作配合全身发力,追求的是效率和效果。

    秦战的日字冲拳是系统瞎捣鼓出来的,人家正宗的咏春拳里,冲拳、摊手、圈手、握拳收回,根本就没有护手的动作。但学都学了,总不能忘掉重学,他便对比了一下二者的异同。

    他学到的修改版,冲拳转摊手会缩回一个拳头的距离,摊手转护手又会缩回一个拳头的距离;

    现在虚拟人展现出的护手,也是由摊手经圈手转变的,但没有边打边缩的动作,而是保持手臂的角度,直到完成护手的动作后再肘部回拉,手掌一直在中线上,距离心窝一拳处停止。

    动作简单,完成很难。

    原因无他,手臂近乎伸直的情况下根本无法竖起掌心,手腕它做不到!秦战也是细细观察,才发现虚拟人手臂伸直时手掌向前方有微微的倾斜,直到手掌收回胸前时竖起的角度才完全与胸口垂直。uu书库 .

    护手和三伏手是连在一起的。

    完成第一次护手的动作、立掌于胸之后,手腕放松,手掌自然下垂,手指合拢成伏手,手背向前,掌心向后;

    以身体中线为纬、心窝延长线为经,肘底发力催动伏手缓缓前伸,待肘部离胸口一个拳头距离时,肘停,手不停;

    伏手以腕为轴,由内向外回勾绕圈,又成为护手,再按护手回撤方式收至胸前一拳处停住。

    短护手——伏手——前伸——前护手——回撤为短护手,如此重复三次,最后依然保持段护手的动作,名为三伏手,其实是四次护手、三次伏手。

    华夏武术有个特点,如果一套练法中,某个动作总是出现,那它一定是这套拳法的核心动作。

    比如说,一套正宗的小念头、前后连贯的练习动作中,出现了一次摊手,四次圈手、四次护手、三次伏手,从数量上便强调了这几式的重要性。

    就像每年都必考的某道高考题;

    就像每年都将五对负重轮拽出来哭穷的老大哥;

    就像每部影片火爆时都会跳出来秀下限的某些小丑;

    强调一定有目的,或是重点、或为哭穷、或妄图吸引眼球。

    按系统的解释,三伏手一是能使人身体放松,二是能调整呼吸配合发力,三是增强念力的引导效果,四是正身正形、调整结构,是四大训练的合而为一,修炼到高深处能够调动周身整体的劲力。

    老秦今天心虚,懒得怼系统,心底却不以为然。

    即使修改了日字冲拳的练法,系统的创造力仍是约等于零,它所有的资料都只是将前人的记载经过计算、分析后得出的结论而已。

    而华夏的前人记载就这点不好,太浪漫。

    什么三千尺、千年寿、万人敌,不分行业类别的就胡乱抒发感叹,压根儿就没有文理分开的概念,要知道,有些事只能有一说一、差一丁点儿都不行。

    “一炮糜烂数十里”,这是明末文学家张岱描述的红衣大炮的威力,按彼时的计量单位,一里等于三百六十步,也等于一百八十丈,一丈等于3.33米,也就是说,一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