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供应链加速启动,下一站,南京! (第2/3页)
在于任何纸面文件中,更不会存在于专利说明书中。”
经过高原的解释,许轻舟和曹非鱼很快就明白了,催化剂就相当于X纤维的秘方。
没有这个东西,倒不是说别人无法仿造,而是仿造不出同等性能的产品,无论花多少钱,无论怎么搞,最终都会在性能上落后原版一大截。
催化剂的用量很小,每吨化纤原料中才添加一点四克,至于来源嘛,自然是那个神奇的系统。
有了这个秘密催化剂,就算某些流氓国家,不顾专利权悍然仿造,也只会白白浪费大把金钱,最后得到一堆残次品。
不得不说,系统在防伪保护这一块,手段还是很毒的。
接下来的几天,众人便开始分头忙碌。
昆仑厂的上游供货商,是当地一家叫超达化纤的企业,老板袁征和高原父亲很熟,前前后后已经合作了七八年时间。
高原找到袁征,拿出X纤维的工艺流程,以及特殊催化剂。
袁征又找来厂里的两名工程师,做了成本以及产量估算,最终报给高原一个每吨六千五百元的价格。
高原想了一想说道:“袁叔叔,我要的这批货,是熔融精纺型号,就算用国产机,起码每分钟也能出三四千米丝,德国熔融机上六千米绝对不会有问题。”
“再加上不用溶剂和沉淀剂,也不用做二次循环处理,工艺可以说是简单到了极点,您看这价格,能不能在降一点?”
袁征显得很为难,“工艺的确不算难,但关键是数量不能确定。”
“这样吧,第一批这二十吨货,咱们按照六千五执行,假设真的有销量,接下来你能一次性下至少两百吨以上的订单,咱们就按照六千三结算。”
高原想了想,觉得按照目前市场行情,还是比较有利可图。
现在这年头,杜邦20D型号的氨纶丝,都要卖到两万五千元每吨,性能强大不知多少倍的X纤维,成本六千多,如果也卖两万五千元,恐怕能卖疯了!
当即高原便和袁征签下合同,江浙沪一带的民营企业效率惊人,仅仅五天后,第一辆送货的大卡车,便载着头一批十吨货物,开进了昆仑厂的仓库。
大家都很兴奋,跑到仓库里观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