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08章 民族资本的兴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708章 民族资本的兴起 (第2/3页)

进,另走兴办教育和实业的新路。

    在张之洞的支持下,张謇招商集股在通州创办纱厂。他把筹建中的纱厂取名“大生”,隐含了有救亡图存的寓意。大生纱厂投产后,很快站稳了脚跟,经受住了洋货洋商的竞争,年年盈余。

    从1899年到1913年,大生纱厂净获利五百四十万两,发展成为拥有资本两百万两和纱锭六万七千枚的大厂,是“欧战以前华资纱厂中惟一成功的厂”。后他以纱厂为龙头发展多种产业,走上了集团化、规模化的现代企业经营之路。

    作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知识分子,张謇兴办实业既不是为个人谋利,也不是为几个财阀股东谋利,而是要为国家民族谋利。他的理想是以实业兴教育,再以教育改进实业,从而实现全民族的振兴。

    他利用大生纱厂的部分盈余以及劝募所得,办教育,办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办医院、公园,甚至办盲哑学校、伶工剧社、剧场等等。状元张謇、实业家张謇、现代知识分子张謇,在中华民族的生死关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民族“资本家”的别样风采。

    在中国三千年的历史里,从未出现过这样的“商人”;在中国的一千多年的科举史里,从未出现过这样的状元!

    辛亥革命后,张謇看到了实现皿煮政治的希望,转而拥护共和,并被推选为江苏省临时议会议长。不过他企图利用仕途来完成强国的心愿在当时纷纷攘攘的权力斗争中所能做的只是“日在官署画诺纸尾”罢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张謇经营的那些企业因此获得了短暂的发展机会。他利用大生纱厂的盈余,加上扩召新股和向钱庄借贷所筹集的资金,扩大企业规模。根据1921年一份调查材料,张謇经营的企业总资本约为三千四百万元。

    可惜好景不长。自1920年开始各盐垦公司连续三年遭灾,加之军阀连年混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对华经济压迫转剧,导致民生凋敝,百业衰退,到1923年,就连一向盈利的大生纱厂也转为亏损。

    为挽救民族工业,张謇多次呼吁取消不平等条约,要求国际税法平等,停止内战,实现国内和平。这呼吁表达了全体人民的心声,但是,在我们这个国家,任何事情都不是以人民的意愿为转移的。到1925年7月,大生一、二两厂已经负责一千余万元。

    过了不久,上海、金城等四家银行联合到南通清查账目,正式接管大生旗下各厂。大约一年后,1926年8月24日,张謇被病魔缠身,抑郁而终。

    这些惨事,张汉卿从来都是义愤填膺。主权独立是立国之本,工业繁荣是强国之路。他所成立的政|府绝不会容忍这一事件的再次发生。远在人民军进入江苏起,他就已批示中央银行注资500万,使濒临破产的“大生”厂起死回生。

    在后来成立的中央各部委中,张謇获张汉卿直接提名为内阁最大的部----工业委员会的常务副主任(正部级)。

    另一位受到重用的化学家是范旭东。这位写下中国化学工业史上诸多第一的奇才,值得国人永远记住:

    1914年,创立了中国第一家现代化工企业----久大精盐公司(1919年以后改为久大盐业公司),以及中国第一个精盐工厂——久大精盐工厂;

    1918年,创立永利制碱公司,在天津塘沽创办了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永利化学公司碱厂;

    1922年8月,从久大精盐分离出了中国第一家专门的化工科研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并把久大、永利两公司给他的酬金用作该社的科研经费。

    1926年8月,旗下“红三角”商标的纯碱,第一次进入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并获得金奖;

    1935年,“黄海”试炼出中国第一块金属铝样品;

    1937年2月5日,中国首座合成氨工厂----永利南京铔厂生产出中国第一批硫酸铵产品、中国第一包化学肥料,被誉为“远东第一大厂”…

    他是有着诤诤铁骨的民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