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顶回去 (第2/3页)
续发电响应,痛斥密约、声言保路。
张作霖的电文写得不能不说是犀利,质问不能说不直接,在全国压力之下,段祺瑞政|府不敢承认,只发表简单的电文说:“军事协定纯为子虚乌有,中东路为中俄旧事,反对谈判扩大化。”
由于是秘约,也未在后来予以公示,日本人尽管对段祺瑞政|府的出尔反尔不满,也理解其所在的处境。只是张作霖如此高调的和日本唱对台戏,让日本人觉得非常不安。
为了给张作霖添乱,日本政|府下令在东北的许多情报人员勾结受其支持的土匪,在东北来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暴乱。一霎时,东北三省乌云变幻,大部地区告急。
作为中东路交涉之决策者和最高执行者,张汉卿深知远东局面一日三变,此时正该是竭力顶住压力的时机。否则,日本在北满本来没有什么势力,从这个协定缔结以后,派赴西伯利亚的兵好几万都将从中东路出发。以日本人的心思,必将在吉、黑两省设置军用电话、邮局、兵站等甚多辅助机关,不管将来对俄结局如何,日本人反正是尾大不掉了。正如历史上后来干涉失败后,贝加尔方面所撤的兵亦多数驻扎北满、造成事实上的占领一样,此也是造成日本人在东北势力不断有机会蚕食并越来越庞大,而中国却越来越难以发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一面与张作霖讨论剿匪事宜,一面作出强硬姿态,反对中东路“集体化”。
对于各国的对俄干涉军,熟知历史的张汉卿知道,这是一段没有结果的失败政策。但是对于日本而言,又是一段当时被视为政治上的天然良机。诸大国干涉军司令共同宣言以俄国局势太乱为由,说海参崴及其附近地方当临时置于协约国保护之下,但是最后诸国军队弄到却都没什么动作,惟日兵挟着俄旧党谢米诺夫通过贝加尔,占据铁路在赤塔组织本部;又挟着旧党卡米尔哥夫在哈巴罗甫喀设立司令部,并分兵向海兰泡、阿穆尔、伊尔库茨克。最盛时,日本兵在俄境有11个师团之多!(编者注:当时日本国内共21个师团)。
日本如此做,是意图挟强盛的国力,借苏俄自身陷危机之中的机会,占领西伯利亚的领土,并伺机向处于半包围圈中的东北以及蒙古下手,实现其“满蒙共和国”的既定国策。同时,苏俄境内的丰富资源,也是日本梦寐以求的。它能有这份心思,是因为有底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老牌殖皿煮义国家无暇东顾,不仅给日本的侵略扩张政策提供了空间,而且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战争景气”。从大战第二年的夏天开始,日本的贸易出口激增,海运异常繁荣,这些给出口产业、造船工业以及包括矿业在内的基础工业和有关工业创造了发展和繁荣的契机,使得各产业部门都得到飞速扩张。整个制造业增长30倍以上,化学工业增长96倍以上。到1918年下半年主要产业的利润率达到55.2%,其中个别时期更高达19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