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韩三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xbiqugu.net
    第二章 韩三江 (第1/3页)

    韩家队也就是后来的三江口村,地理位置特殊,在江边岔口的一个土坡上建立的村子,由于在一座较高的山脚下,地势也跟着抬高,由于绿化好,将这片土地固牢,而没有受到江水的冲击,那时村口有座浮桥,是用很厚的木板搭建起来的,两尺多的木板路面,搭在江面上的一个个小舢板上,每隔七八尺不足一丈,就有一条款式一样的木头小船,解放前是渔民打鱼的水上交通工具,解放后土改了,大家都有了田地,一些渔民就上岸做了农民,这些船是他们平时撒网捉鱼的家伙什。数十丈宽的江面,碧波荡漾,宽敞的水面比较平静,江面有数十条船一字排开,延伸到江对面,两岸都用两条比较粗的钢丝绳固定着,好让小舢板漂浮在江面,再铺上木板,就能成为过江的路了。

    上到韩家大队,爬一个大土坡,足足有十来丈高,然后就看到韩家大队的全貌了。这个韩家大队看上去是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大概一百多户人家,当时全是土坯房(以前的土坯房都是黄泥加盐加些碎稻草搅拌好,用木板做成夹板固定好,将泥巴冲进夹板里,等干好了,就成了一堵墙了。房子不高,伸手就能摸到屋檐,如果用青砖建成的两层楼房,那就是条件很优越的地主阶层了,一般老百姓是没有的。)纵横交错的巷道,由于地理的限制,只有两尺多宽,虽然是土坯房年月日久,但屋顶上换上了青瓦,那都是解放后,生活富裕了些才集体添置的,看上去还比较新,新旧搭配的土坯房,看上去有种怪异的感觉,说不出所以然来。但历史的变迁也需要一个过程,暗黄色的墙壁,随着弯弯曲曲的巷子,七转八拐的前进着。走了半里来路,就看到两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夫妻站在门口等着跟长龙一样的队伍了。

    夫妻俩笑呵呵的,男的叫韩瑜,古铜色的肌肤,敦厚老实的面容,看上去就是劳动人民的榜样,他就是韩三江的爸爸;女的叫祝小妹,蜡黄的脸上有些病态,但她姣好的面容难以掩饰岁月留下的沧桑,她就是韩三江的妈妈。祝小妹焦急的喊着:“三江,你的水烧开没有啦,欧阳书记都来了,快些准备泡茶呀!”

    屋子里的韩三江答道:“妈,水烧开了,可是茶叶放什么地方,我,我找了好半天也找不到呀!”二十出头的小伙子,理着青年头,看上去挺帅气,很有精神的,今天是他考上大学,公社给他庆祝的日子,他打心里别说有多高兴了,脸上洋溢着春天般的笑容。

    看到欧阳书记来了,韩瑜马上走过去,握着他的双手,激动的喊道:“欧阳书记,你对我们韩三江真是太好了,我们全家感谢您,感谢您亲自来,您看,来了就来了,还搞这么大的阵仗,好像我儿子考上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xbiqugu.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