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埃尔坎公司 (第2/3页)
宾馆的大门,王以纯旋风一般风风火火的就闯了进去。一个满脸书卷气的年轻人此时正站在门口,见到王市长便迎了上来。
“小蒋,情况怎么样?”
“市长,拉蒂夫先生和克拉克先生已经在会议室了,他们现在就想见到胡文海。”
“小胡、小胡,快点,别让外宾等的着急了。”听到秘书小蒋的回答,王以纯连忙往身后招手,让胡文海的脚步更快一些。
然而胡文海却拉了拉萧野芹的衣摆,两人硬是慢条斯理、不紧不慢的稳步走了过来。若非是两边外貌年龄的差异相当明显,恐怕不知情的人肯定会把胡文海认错成一市之长,而王以纯才是那个十八岁的毛头小子。
倒不是王以纯真的就这么跳脱毛躁,实在是绣城这破天荒的招募外资机会,让他无法淡定。都说万事开头难,其实招商引资也是如此。只要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外资,往往就能起到模范作用。一传十十传百,便有其他外资投资扎堆的找过来。
而八十年代的中国经济,外资也是唯一让人振奋的亮点。首先是外商投资带来的外汇,国家虽然会截留一大部分,但地方总归能分享一点残渣剩余。然而如今的中国,对进口商品的渴求却是无止境的。进口汽车,进口彩电,进口冰箱,进口空调,哪怕不要享受,一笔外资或许引进一种外国先进技术,就救活了一个国企呢?
如今的国企是烂泥扶不上墙,国家给钱给政策给人才,什么资源都倾斜过去,就为了让国企改革能有所起色。不过让全中国人都失望的是,时至今日国企改革仍然找不到一条看似可行的出路。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那就是后妈养的私生子,自己活下去都成问题,哪有余力去带动地方投资呢?至于说私人企业,咳咳,绣城有那种东西吗?
所以数来数去,外资才会如此的受到各地欢迎追捧。外资的珍贵之处在于,它不存在与原本的体制之内,于是正可沉渣泛起的经济僵局,带来更多、更灵活的选择。
王以纯如此兴奋,其实正说明了他――在平常工作中,受到了多少来自体制僵化的掣肘,才能陷入如此失态的境地。
胡文海和萧野芹跟着王以纯,一路走上了北山宾馆的三楼,在走廊尽头一扇厚重的大门前停了下来。
嘎吱――
说到底毕竟还是国营事业单位,服务意识并不等于主观能动性啊!胡文海听到明显缺乏润滑的门扇转动发出的声音,脑袋里有些走神。北山宾馆未来的没落,也许正是这些表象之下细节缺失造成的吧。
服务领导是要做到明处才有效果的,自然不会有人注意到门页需要上油。或许还会暗自希望这扇门快点坏掉,采购的时候才会有上下其手的机会。
其实,王以纯本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哎呀,我来给二位介绍,这就是你们要找的胡文海。来来,小胡同志,拉蒂夫先生和克拉克先生远道而来,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