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章 感知范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章 感知范围 (第2/3页)

到,我起码要与其有着直接互动才行。这种方式得到的信息是最丰富的。”

    “若没有这个机会,则只能间接观察。最好有对方‘制造的事物’,比如脚印,比如留下的物件。通过这个,至少可以知道制造者简单的信息。”

    “以上两种媒介,都是越大越好,要是连间接的物品也没有,就只能穷举法了。”

    黄极思索着,穷举法是最无奈的办法。

    人力有穷,越思考自己的能力,就越觉得人类是有极限的。

    穷举法很简单,只需要知道一个人,经过了哪里,然后查那里所有的东西。

    除非间隔了太久太久,否则总会留下一些组织碎片,比如一点头皮屑,比如呼出的空气中含有的水份,最低可能只是一团细胞。

    之所以说,媒介越大越好,是因为太小了,他极可能忽略了。

    世间万物实在是太多,看向任何一处,都有无数的物质能展开信息。

    理论上,如果他的思维能微观到分子层面,那么他就可以单独展开一个分子的信息,然后查询其之前属于谁。

    这就是穷举法,把所有微小事物的信息,都展开查一查,说不定它就属于某人经过时留下的。

    比如一个人经过这里,就会留下了气味大分子,黄极又刚好展开了那个气味大分子的信息,如此可获得那个人绝大多数的信息。

    然而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太难了。

    随便一团空气,都有兆亿个分子,一个个查?这穷举法简直要人命。就算一坨坨地查,除非大部分都是曾属于某人的,否则信息也是驳杂不清。

    更何况,黄极现在还做不到单独展开一个分子,甚至连单独一个细胞展开也做不到。

    所以,黄极虽然想到了这种操作,但他知道自己做不到,仅存于理论之中。

    黄极的实际操作下,只有对方留下肉眼可见的事物,他才有查询信息的意义。

    极限,也得是一根汗毛,这还得特别细心和耐心才行。

    “这群人十分细心,根本什么痕迹都没留下,这脚印除了我,也没人能看出来。”

    因为乡下的路不好,来之前应该就下过车了,所以鞋上有泥,下车时,那四个人都在水泥地上留下了不起眼的,但又长时间能存在的脚印。

    脚印受到明显破坏,而且还只是几个泥点子,哪怕最厉害的痕迹学家也收集不到有用的东西。

    但是‘破损的脚印’,那也是脚印,除非被另一种痕迹完全覆盖。

    对黄极来说,只要是‘脚踩出留下的可见痕迹’,都能展开出名为脚印的信息。

    早在别人还不知道梁医生被绑架时,黄极就已经知晓作案的五个人的名字了。

    甚至观察老树下的痕迹,还知道当时有个目击者。

    之后,王蒙驱赶村民不要聚集,黄极就默默地离开,一个人循着车辙痕迹,寻找面包车的去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