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目的地 (第2/3页)
一旦逾越了这里,就算是出了城,连缓冲的城乡结合部都没有。
想再看见成规模化的建筑,只能等车开到大北窑了。
而后世知名的CBD地区,现如今还是京城的工业基地。
没有一栋高楼大厦,只有一个个自成体系,如同封闭小王国的厂区。
但即便到了这里,也仍旧不是宁卫民最终的目的地。
下了车,他还得再倒一趟郊区长途304坐上五站地,再徒步走出一公里才行。
因为他要去的地儿,其实是京城东郊最大的露天垃圾场。
而他的职业,就是靠捡垃圾吃饭的拾荒者。
所以这也就说明了他为什么起这么早来赶路。
既是因为路途远,也是他怕邻居搭讪询问。
就连干活儿的装备,他都塞进大包里带着,生怕别人看见。
说起来或许很难让人相信,这个有点丢人的选择。
其实是宁卫民目前唯一的选择,也是最好的选择。
不为别的,就因为时代的局限性。
要知道,宁卫民对这个时代的认识,完全是从影视剧、重生小说和想象中得来的。
他自诩有着饱经社会磨砺的情商和素质,有着穿越时空的金手指,有着一肚子点石成金的办法。
自认为在这么个处处是机会的黄金年代,想要钻个空子发发家,岂不是分分钟的事儿?
哪怕没赶上1979年最后一次非应届毕业生考大学的机会,理所应当也能过得满好。
可惜想象终归只是想象。
作为一个对这个时代缺乏足够了解的人。
宁卫民根本无法准确的衡量这个陌生的年代到底存在着多么大的限制。
在所难免的犯了乐观主义错误。
是的,狂热年代里,那些被赋予浓重政治色彩的地名和标志。
开始纷纷改回以前的老地名,老字号。
“反帝路”恢复为“东交民巷”,“反修路”改回“西交民巷”。
“东风市场”改回“东安市场”,“京城烤鸭店”率先恢复了“聚德全”的匾。
与此同时,遍布街头的标语牌、语录墙、和大字报也都迅速消失了。
年轻人甚至穿起了时髦的喇叭裤,姑娘们把头发烫成卷发。
这些都是生活即将发生积极改变的明显信号。
但话说回来,这也只是表面性的变化而已。
真正的内在改变,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需要一个非常缓慢艰难的过程。
实际上由于改革刚刚开始,此时社会的生态环境,还在遵从着计划经济体系的规则。
现实并没有给宁卫民提供什么大展拳脚,谱写个人传奇的空间。
旧有势力和观念还在人们的心里根深蒂固。
首先说做买卖吧,这个年头就没有合法的个体户。
做小买卖的人有是有,甚至都有人胆大包天,推着小车跑到天安门广场上,明目张胆卖卞萝卜去。
可有一样,千万别碰上“投机倒把办公室”的人。
否则就得吃不了兜着走了,东西会被充公、没收、罚款。
倒腾粮票、工业券、侨汇券的事儿,当然也有人在干。
可那罪名也更重,倒卖票证涉及国家经济根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