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 (第2/3页)



    是分散在群山之中,聚族而居,李东阳也看过客家人的院落,那哪里是什么院落,分明是一个坞堡。

    数百人丁把守,水粮具备,守上数年都不能问题。

    这就是出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宁化县的宗族势力特别强大。

    倒不是说,大明别的地方,就没有什么宗族势力了。哪里都有宗族势力,但是别的地方,也没有像宁化县一般。

    没有这些大家族的点头,什么事情都做不成,黄家,李家,宁家等几大姓瓜分了宁化县上上下的权力。

    这些族长也不是善茬,都是能一声令下,拉过来几十个上百人个壮丁出来,打生打死的。

    而李东阳能管理的县城,也不过几千人而已。说起来,也就是后世一个大村落。

    这也罢了。

    最让李东阳感到棘手的是,商路艰难。

    说实话,宁化县与江西石城县相距不远。这一条路,也是从福建到江西的山道之一。

    只是一路都是山路,能通过多少人?

    而宁化县的生态,近乎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之中。

    银子这东西,在宁化县流通很少,也就在县城之中用。在乡下大多用铜钱,甚至很多地方连铜钱都不用。

    干脆是以物易物。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这个穷。另一个方面,就是宁化县这里几乎与外界隔绝,除却每年运送田税到福建去之外。

    很少与外界有什么交流。

    即便缴纳的赋税也不多,不过一两千石而已。

    并不是说宁化县的赋税只有这么多了。

    而是大明体制之下,赋税大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转运,一部分是留存。

    转运又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京运,就是运输到京城的,如漕运,就是典型的京运,再又是边运,就是运输给边疆的,再有就是转运。就是从内地某处转运到某处。

    而宁化县的赋税,大部分都转运到福州府之中的。

    但是赋税转运却是一个苦差事。

    如果用一条鞭法,从运粮变成运输银两,对百姓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减负行动。

    但是在宁化县这个地方,却是万万不能用的。

    让宁化县的老百姓交粮食尚可,毕竟虽然宁化县的土地单薄了一些,总是有一些收成的,从土里刨食,还是能刨出一点粮食的。

    但是如何从土地刨出银子,就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如果让百姓缴纳粮食之后,再缴纳赋税,几乎将百姓生生给逼死。

    毕竟,宁化这个地方能有几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