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仁宗篇18 三年政乱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仁宗篇18 三年政乱 (第2/3页)

场。毕竟,包拯态度言辞虽然激烈,但他只是就事论事,只是基本大局考量,一切行为也在朝制约束之下,影响虽大,但范围有限。

    但包拯之后,可就不一样了。一个包拯倒下了,千千万万个包拯站起来了,当然,仅仅在打倒王士廪专权的事情上。

    公侯勋贵、朝廷大臣、士林清流,形形色色的人物,不约而同,向王士廪发起攻讦。并且,绝不止于口诛笔伐,从政治到军事,从吏政到民生,王士廪的一切政治行为,都被人拿放大镜研究,用以寻找破绽、漏洞乃至弊病,予以攻讦。

    这还仅是基础的,依附于王士廪的那些党羽们,则更是重大关照目标,而他们的身上,最不缺的就是问题.

    王士廪知道会很麻烦,但未曾想到会那么麻烦。当朝廷勋贵、中枢大臣、清流名士,这些人等联合起来的时候,给王士廪带来的压力也极其庞大的。

    他甚至一度有种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的感觉,在这种局面下,王士廪自然不可能坐着挨打,相反,他的反击也很凌厉。

    天下乌鸦一般黑,你敢揭我短,我便敢掀你老底,凭借手中掌握的实权,来自“相党”的反击,也显然要更犀利些。

    而这种相互揭短的作为,显然不可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这是在激化矛盾,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当执政的权贵们陷入内耗时,朝廷的局势也随之动荡难安。

    建隆后期,因为嗣续之争,朝中也爆发过一场大规模政争,此一回,与当年相比,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还是统治阶级内部因权力利益而展开的博弈。

    只不过,上一回,有世宗皇帝镇压,局面再乱,也有个底,负面影响是能够得到控制的。但是当今皇帝,不是世宗,而是刘维箴。

    在相党与倒王派之间不断斗法时,大汉皇帝在干什么呢?倒也不纯在看戏,面对纷至沓来、如山堆积的劾章,刘维箴既措手不及,而恼火异常。

    对王士廪,进行了严厉申斥,说他无法团结臣僚,以致上下衔怨。对那些屡发争端的权贵,同样也没放过,几次下诏敦劝,希望诸公能够相忍为国

    刘维箴的一系列表态,倒也不是没有作用,但只是扬汤止沸罢了,对问题的根本,始终没有触及。皇帝态度暧昧,自然给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