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4章 文华召对(上) (第2/3页)
贴重要官员名录,到了英宗时则改在文华殿,张贴中央和地方文武官员姓名,孝宗也是如此。不过到了隆庆这儿,这位皇帝虽然也依旧照办,但他来文华殿的时间是很少的——毕竟在隆庆看来,自己只需要用对辅臣,天下大势就基本算是尽在掌握,作为皇帝反倒无须事事关心。
文华殿后的小殿,名为玉食馆,而西北则有一座简陋的木制小屋,名为省愆居。之所以是个简陋的木质小屋,是因为每当国家遇到重大灾难时,皇帝必须在这里修省。不过这地方的象征意义远高于实际意义,历史上几乎是到了崇祯年间,因为边乱和国内战乱不断,崇祯皇帝多次来省愆居苦修,想通过反省自己的过失来消弥战乱,而在他之前,这房子差不多算是白建的。所以高务实一贯认为崇祯是个无力挽狂澜之能,却真有励精图治之心的皇帝。
按理说,有明一朝的太子,最早在五岁、最迟不过十三岁,都必须开始系统地接受儒家经典的熏陶,专业用语叫做“出阁讲学”。太子的出阁讲学仪式,类似于皇帝经筵进讲的仪式,同样在这文华殿举行。此后每天由皇帝选派的太子师傅,在文华殿的东厢房辅导太子讲读。
而皇太子在十四岁前后,照例要举行标志着成年的冠礼,这冠礼仪式举行的地点也同样是在文华殿。
甚至皇帝病重时,皇太子有时候会受命在文华殿代理皇帝视朝。譬如明宪宗病危时,就曾“命皇太子暂视朝于文华殿,文武百官朝皇太子如常仪。”
今日文华殿这般热闹,当然是有原因的:皇帝将携太子及太子生母皇贵妃李氏一同临御文华殿,而由京中三品文臣自行举荐的家中五服之内子弟,则将在他们的亲自遴选之下,产生一名太子伴读。
这其实是大明建国以来的头一遭,当年只有朱元璋曾经在国子监选用了些高材生做太子朱标等人,但是要说明的有两点:一是这些国子监的高材生都是成年人,说是伴读,其实更多的是在扮演老师的角色;二是这一制度到后来逐渐就变成了现在的经筵进讲,只不过挑选的层次更加拔高,基本都是从翰林院选拔,是正经的老师,通常称作经筵日讲官之类,也加别的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