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6章 一口咬定是挂逼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36章 一口咬定是挂逼 (第3/3页)

天文这块加起来,就有小两百个院士。

    “各位观众晚上好,欢迎来到《今日科学》,我是主持人徐元。今天我们的话题是……”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今日嘉宾……”

    主持人一番开场白后,就切入正题,开始辩论双方的焦点。

    顾玩和袁车子都强行压着风度,不让自己的语气中显出丝毫愤怒和焦躁,很客观地论述了一番各自的基本立场。

    在实验方法部分,袁车子自己也不是很专业,就靠从手下那儿现学现卖恶补的知识辩论,所以毫无建树。

    很快,双方的矛盾冲突就聚焦到了第一个争夺的关键点:以目前国内测量仪器的精度,是否有可能测量出比大洋国更低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详细介绍一下我的观测实验设计,请孟教授斧正。”顾玩施施然说了句场面话,然后开始介绍。

    “以目前的实验设备精度,通俗地来说,要通过直接观测,找到宇宙中最黑的点,确实是不可能的。因为哪怕把焦距拉到最远,被采光积分的孔径还是太大了,会把暗处的干扰源的辐射也纳入进来。

    所以,在《东海大学学报》上的这篇介绍实验方法的论文中,我特地论述了‘差分测量法’这一专门用于低精度仪器测量背景辐射的方法。

    我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我通过外设的机械增级法,把天文热像积分仪的单次最小扭转角度,再提升一到两个数量级——

    这个具体很好理解,观众朋友们可以看示意图,就像是螺旋测微器或者其他测距仪使用时,加几级齿轮分度盘就行。在各大天文台,都是有这样现成的机械附加装置可以租用的。

    有了这个东西之后,我可以把每一次微调镜头时,移动的最小角度,变得比仪器预设最小角度,还小几十倍。

    这种时候,当我要测其中一个比最小积分孔径还小很多的宇域辐射时,该怎么做呢?很简单,我测得一个宇域的总辐射后,把瞄准方向向上调整20分之一的原最小单位,重新测量一次。

    把前后两次测得的数据相减,就是第一幅积分面最下面一行的辐射、与第二幅积分面最上面一行的辐射,之间的差值——因为其他19行,前后两张辐射积分图是一模一样的。

    同理,我要确认左右差异的时候,也可以把感光孔往右偏移最小精度20分之一的物理角度,然后前后两次观测相减,算出第一幅第一行与第二幅最后一行之间的差值。

    如此,我们只要重复试验400次,就能把精度提高20倍。具体来说,就是用时间换精度,用平方倍的测试次数,换取精度的提升。

    加上我运气又特别好,在进行其他观测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一个低于现有国际公布值的微波背景辐射值,所以我成功了。”

    主持人听得依然有些懵逼,便问评判专家孟教授:“孟院士,你觉得顾玩设计的这个实验方法,理论上对吗?”

    “理论上应该是对的,确实可以这么测。”孟渊明也不得不承认。

    “孟院士,那你怎么解释,如果这个方法这么容易想到,还能奏效,其他人之前没做呢?”袁车子眼珠有些暴凸,死死盯着其他两人,咬死了这个问题不松口。

    孟院士闪过一丝羞愧的表情:“这个不是技术问题,我也无法解释。但总之很奇怪,之前就是没人这么干过。可能大家也不觉得能观测到什么吧。”

    “那你们不觉得这个顾玩身上,用运气解释的因素太多了么?我们讲的是科学,不是偶然迷信!”袁车子这是死也不打算松口了。

    我不知道你是怎么八百里外一枪爆头的,但我就是说你开挂了。

    相信观众们看到这个结果,也都会认为你是个挂逼的吧!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