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序:一个文盲的历史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序:一个文盲的历史观 (第2/3页)

束,此后分崩离析了。

    我分析,之所以河洛成为了夏商周文明的中心,应该也是因为河洛占据了中原腹地,具有最佳调停点的位置优势,因而大小城邦相互依附,诸侯过距离该点的总距离最短。

    据传言,商纣王死后,举国哀悼,百姓们很伤心,奴隶主就觉得这样不好,于是杜撰了关于商纣王时代的封神往事。

    关于两种历史众说纷纭,但是商纣王的前半生功大于过是无疑的,至于后半生……叫他随风去吧!

    本文《褒姒传》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企图演绎一个不安的君主如何成为了结束前年奴隶体制推手的故事,经过几次尝试,最终选定如今和大家见面的版本,并且将之当作我心目中历史的原貌来看待。

    以上为本文序。

    以下,我说点其他。

    追过我几本书的姑娘应该都知道我特别的讨厌意见和建议,我以前不讨厌这件事情。

    我特别喜爱的某个读者的建议,在我个诸侯更迭、王朝交替的架空军事文章的时候,有个读者曾经向我提出,“女主是时候建立自己人脉关系,以方便日后调用,以图天下霸业。”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建议特别赞!

    后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总会让我产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思考,让我行动力越发的迟缓了起来,并常常伴随着掀桌子的快感,所以我觉得干脆提出拒绝建议和意见比较坦诚。

    这种坚持近乎执拗,使我在小肚鸡肠的道路上越跑越远。

    褒姒一文属于基于历史的推演类权谋和宫斗的文章,会有人提出错误和纰漏其实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所以这次我没有再强调这个问题,我也很好奇针对西周历史会有怎样的考据失实类的错误。

    然后……

    我收到的最多的纠错是针对开篇褒姒给虢石父送银子的桥段,有人提出当时西周的货币是贝,有人提出西周的货币是刀……认为我应该了解一下西周的政治经济制度之后再写文。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奇怪,奇怪到我当时就懵了。

    我觉得这两个提出问题的人自己就自己回答了我为什么会使用银子作为贿赂的礼物,但是这么说略有跳跃,我决定稍微解释一下。

    西周政经我虽然学的不好,但是社会主义的政经我学的还不错,马克思曾经说过,“货币天然不是金银,金银天然是货币。”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要是在清朝使用人民币交易结算肯定会因为人民币上印刷的“中国人民很行”被判反清复明罪,被判处死刑;但是你送银子肯定没问题。

    要是你再唐朝使用大清票号的银票结算,肯定会被人拖出去棒打一顿,但是你用银子也不会存在什么问题。

    这是因为金银等贵重金属,具有保值的特性,成为了能够纵贯时间的一种度量衡。几次历史性的通货膨胀让现代人也养成了囤积金银的习惯,而不会使用钞票保值。

    历史课本上还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秦朝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在秦朝之前的西周没有统一的货币,各地实行的币制不同,不同就意味着一国和一国的差距也不会比唐代与清代的差距大。再加上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还没有想到建造银联这个部门,为货币的兑换必定会带来某些障碍。但是,铸器的材料,金、铜和玉肯定是统一的,这与你所处的地方没有任何关系,从群落的仰韶文化,到城邦的夏商周文化,对玉的崇拜都是一样的,所以我觉得玉应该并不流通,所以送玉不合适;抬着几百斤的青铜器从如今的陕西一带,奔到洛阳虽然不远但是也挺费劲儿;最后就是金子,我个人比较*丝,觉得金子可能比银子贵,褒家不一定买得起,所以才采用了银子。

    换句话说,此处的银子不是作为人民币送的,而是作为百达翡丽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