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闲说西楚霸王项羽二三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闲说西楚霸王项羽二三事 (第2/3页)

同寻常、就大气磅礴、就有王者之风。

    历史学家关于项羽的这句话,也重重的记了一笔。这一笔,不但活画出了项羽的个性,而且让读史的人因这句话而对项羽的王霸气象赞赏不已。

    其实,真实分析起来,项羽说这话,似乎也没有什么值得揄扬的。

    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傻小子,在自己都不知道后果如何的情况下,说了一句疯话,似乎也不需要大惊小怪的。

    还记得丹麦安徒生著名童话《皇帝的新装》里面的那个小孩子吗?

    这里的项羽,多少有点那个童话中小孩子的味道。虽然,项羽没有那小孩的天真无邪,但是,项羽鲁莽中透漏出来的直率,也是一种值得肯定本真流露。

    或许是读书未成吧,在项羽的思想意识中,那种中规中矩的道义束缚,那种小心翼翼的处世哲学,那种君君臣臣的礼教大防,那种不能僭越的律令底线……等等,对于项羽而言,都是不在意下,未存心上的。所以,项羽的讲话,直率之外,还有一种不受禁锢的洒脱。

    其他人心里怎么想,大家都不知道,因为他们口上也不会说。

    项羽心里那么想,口上就那么说了。

    “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这在别人,是想都不敢想,或者只会偷偷地想、生怕人知;在项羽,这也没有什么,你嬴政做得,我也做得。

    阿Q不是有句名言吗: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设使项羽亲历过坑杀儒生的场面,他的讲话会不会这么无所顾忌,也未可知。

    另外,从社会现实的角度看,项羽那么说,并没有什么可稀奇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现代人的明星梦、名人梦、富豪梦……大约和项羽当日当时的皇帝梦也差不多吧!只不过,现代人是向往灯光闪耀的舞台、名扬四海的背景、奢靡浮华的生活;而项羽追求的是前呼后拥的威严罢了。

    三

    项羽率领军队占领咸阳之后,或许是为了呈一时匹夫之勇,或许是为了让士卒在野蛮的烧杀之中抢掠并占有财物——以此来犒赏属下的征战之苦,无论他们当时是出于何种考虑,造成的最终结果就是:“秦宫皆以烧残破”。

    这一结果,据说是项羽不愿依托咸阳以争取天下并决定离开咸阳的原因之一。

    秦人据有秦地已好多世代。秦始皇一统天下,定都咸阳。这咸阳,既有军事上的驻守防御的优势,又有大秦帝国苦心经营建立起来的基业。在天下未定,战乱未平的时候,依凭此地以为根本,一定是当时逐鹿者心所向往、梦寐以求的美事。

    项羽似乎就没有那么想!

    难道项羽就不知道据咸阳以经营天下吗?

    难道秦宫残破就不可以再修再建了吗?

    项羽带领江东子弟,用血汗打下咸阳,竟然没有别的计议谋划,只想满载财物,准备归去!这样看来,项羽还真有点鼠目视物的味道,很是令人费解。

    其实,也不用费尽心思猜测。原来,攻占咸阳,一番烧杀抢掠之后,项羽的离开,是因为他“又心怀思欲东归”。

    这样看起来,项羽真是有些可笑,大丈夫征战天下,经营四方,何处不可以为家?况且秦地有诸多可安定天下、平复江山的利好!所谓“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的气度,项羽怕是一辈子都无法理解的,这或许也是受项羽的胸怀所限吧。

    眼看“万里江山将归楚”的时候,项羽又说:“富贵不归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这个看起来,项羽真是可笑、真有些小儿之见!号称西楚霸王的项羽,说出这样的漏气的话来,倒真是辱没了“霸王”这个大气的名号。

    猜想,据咸阳以征伐天下的念头,或许也在项羽的脑袋中闪现过,只是,这个时候,项羽首先想到的,或许是“富贵还乡”,余者均在其次。

    果真如此,想想觉得,项羽真是可怜又可悲!

    原来,项羽用力厮杀、舍命拼搏地征战,仅仅只是为了在乡人面前炫耀自己的“花衣服”、卖弄自己的锦绣裹体!这话一说,真是使这位英雄失色,让庸人掩笑。说难听一点,这种想法,完全是一副暴发户的嘴脸。

    不说别的人,就说说刘邦吧!

    刘邦占有天下,据长安以为都,他的乡人就不知道啦?刘邦在平定天下、建立大汉的基业之后,再以天子的身份返乡,就不荣耀了?他的光彩就失色掉漆啦?

    笑话项羽的人说得实在是好啊:所谓楚人“沐猴而冠”,真是传神!

    项羽穿戴再好、绫罗锦绣、披金戴银……无论怎么收拾,也不过是一只模仿人样的猴子罢了。

    四

    有一次,楚军与汉军对垒。

    当时的情势是:只要汉军出战,那么楚军就有全胜的把握;只要汉军坚壁不出,不但可以保全自己的实力,还可以消磨尽楚军的耐心、消耗完楚军的粮草。

    楚汉两家对战的实际情况,双方的决策者和领导层都心知肚明。

    项羽明白,只要想方设法激怒对方,让汉军倾巢而出,那么,楚军就可以一举打败汉军,取得战事的主动权。所以,项羽就让属下连续出兵,在汉军的阵前不间断地羞辱、叫骂。

    而另一边,刘邦也不是吃素的。他心里十分清楚,只要固守营垒,绝不出战,那么,楚军很快就得放弃进攻,另寻出路。所以,刘邦严格要求自己的部属,无论楚军怎么挑衅、怎么叫骂、怎么侮辱,都不能上当,都不可以出战,违者军法处置。

    大家都知道,项羽是个暴脾气,而且,他也是公认的急性子。当时的状况正如上文所言:不战对刘邦有利,干等对项羽不利。

    楚军的战士叫了好几天的阵,自己骂得也有点没意思了,汉军就像没事人一般,在营垒之内,该干啥干啥,完全不受楚军的影响和干扰。

    项羽一看,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再拖下去,只能对楚军不利,不但消磨士兵的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