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章 风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章 风起 (第2/3页)

着京城附近也就一个大项目可以干--修皇陵。这大齐江山永固,传子传孙,归天之后都得葬入皇陵,齐皇一寻思,这可不能马虎,我必须亲自干,得,打定主意跟修皇陵的匠人们一起修皇陵去。可把一帮子大臣们吓坏了,虽然这皇上平时荒唐了点,可这亲自修皇陵,成何体统啊,乌泱泱在皇帝寝宫门口跪一大片。要问为什么不在上朝的地方谏言,不好意思,皇帝已经十来年没上朝了,大臣们都没上朝这个传统了。

    皇帝贤也罢,怂也罢,自古以来都有腐忠的臣子。皇上平时对那些贪着的占着的拉帮结派斗来斗去的事儿不闻不问,好吧,那是皇上仁爱,无为而治,大齐国地大物博,经造。可这亲自修皇陵这事儿干的太过火了,叔叔不能忍,婶婶更不能忍。礼部尚书牵头,御史台全员出动,一大帮子加起来五六千岁的老臣跪在寝宫门口呼天抢地。皇帝一看这架势不得不服软,在如山般“皇上圣明”的高呼中黑着脸掐灭了做皇陵包工头的念头。

    没活儿干的皇帝只好在皇宫内东游西转,瞧见哪儿墙皮脱落瓦没堆齐就要扒掉重来,又施工又监理,经常加班加点顾不上吃饭,可苦了御造司的工匠。宫里外臣不得留宿,更别说匠人了。干得再晚都得出宫,忙一天回家刚躺下眯一会儿,又得去宫门口等皇上宣旨进宫。这齐皇天不亮就起床,日复一日,谁受得了。为了皇上少折腾,匠人们是卯足劲的讲质量,太监宫女们踩根草都恨不得拿自己做架子把它撑直了,生怕让皇上找借口修来补去。再后来,齐皇在宫里转悠都找不出理由搞拆迁了,每天只好让太监们把工具抱出来晒太阳,经常对着擦得雪亮的工具暗自神伤,颇有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孤寂感。

    百无聊赖的皇上实在找不到打发时间的乐子了,想起自己还有个当皇帝的副业,那就治国吧。看着一大堆的奏章就像写命题作文的小学生,咬笔杆子抓头发,又挠腮帮又抓痒,浑身不自在。其实皇上不上朝这些年,大臣们管的也都还行,都在这碗里捞吃的,好歹保着这碗不破,尽管老百姓吃上顿没下顿,可只要还有一口吃的,谁愿意冒着杀头的危险造反啊。

    这一日,齐皇依旧像憋了夜尿的老爷子一样坐在御书房看奏章,也不知道哪个大臣写了封奏章,说京城太过拥挤,城外的民宅建得毫无规划,影响了大齐国的天朝形象,建议皇上迁都,另择一地重建新都。就这份已经被内阁老首辅批注过“混账之人混账之言,恳请皇上将此人罢官削职”的奏章让齐皇龙颜大悦。

    朕怎么就没想到呢。肱股之臣,大齐栋梁啊。齐皇那个激动啊,心里乐开了花,这么有远见有想法的臣子,实在深得朕心呐。朕的宝刀,啊,不对,是真的宝贝工具们又可以重见天日,叱咤寰宇了。力排众议,不顾寝宫外柱子上撞柱死谏的几颗大好头颅,征夫六十万,迁都!

    对了,撞坏的柱子是齐皇亲自带着御造司的匠人更换的。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齐国亡了。

    据说第一批攻进齐宫的将士们看见一个趴在地上对着新都规划图爱不释手囔囔自语的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