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9章 肖宝山的身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9章 肖宝山的身份 (第2/3页)



    翻开一看,原来是一本工作笔记,记载的内容竟然是在石寨山挖掘之前的工作详细。

    原来早在1946年的时候,我爷爷所在的考古队就曾对附近的一座梁王山进行过挖掘。最后我在册子的封面上,清清楚楚的看到了我爷爷这批队伍的名称和来头——中央博物院。

    这个结果让我很震惊,并不是云南当地的考古队,而是中央博物院!

    “你说这东西要真是1946年写的,它为什么不是繁体字呢?”老孟纳闷的问我。

    这个东西后来我查阅过资料,早在1920年的时候就有人提议过简化汉字笔画,但是没有引起足够大的重视,之后又重新被人提起,还草拟了简体字表,但是后来被废了,直到1955年之后,汉字简化的方案拟定出来了之后,汉字的简化才开始慢慢普及。也就是说,在1955年之前,印刷体也好,手写体也好一般都是以繁体字为主。更别说这国立博物院的文件了。

    而这些文件的时间都标注在1946年前后,但是这通篇的简体字确实让热觉得奇怪。这也印证了我之前的猜测,这些笔记都不是原稿,甚至都不是印刷品,而是复制品。印刷品的准确性最起码可以保证,但是这复制品就未必了,很有可能被复制的人添油加措,或者是乱改一通都是有可能的事,所以大可不必以这上的内容为主。

    但是这通篇的记载,让我不得不正视我爸当年石寨山之行的目的。

    扯上了中央博物院,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事。

    翻开笔记,只见正文第一页便写着:

    1946年6月16日,阴雨连绵。

    云南方面传来消息,在昆明市的小梁王山处发生了一起古墓坍塌事件。我带着队里的同事火速赶往云南。

    梁王山,传说中是最早传出有古滇国遗址的地方,但真正开展挖掘却是在1950年的石寨山,距离我爷爷这本笔记上面记载的相差了十来年。

    奇怪的就是为什么从来都没外人道过,在十年前有一次对梁王山古墓的抢救性发掘?

    1946年6月20日。全体人员到达梁王山。

    我们对古墓的范围进行了大致的估计,约占梁王山的二分之一。由于规模庞大,事前准备比较繁杂,一直到天黑才开始工作。

    我越看越觉得纳闷,梁王山据我所知并没有什么大规模的墓葬,所以后来的梁王山之说才被断定为传说,这笔记上怎么会出来一个约占梁王山二分之一的古墓?

    接下来的事情写的都比较繁琐,因为并无异常就不做一一描述。奇怪的是,这本笔记在写到几个人打开耳室的门之后就戛然而止。

    最后一条记录如下。

    1946年7月3日。完成了之前的清理工作,我们再一次下到耳室,同行四人。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我们必须速去速回。

    所有的记录停留在这一天,速去速回之后就没了下文。可能是这些人在下面遇了难,可能是这本复印件就只印到这里,总之我对后面的是一无所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