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三章:过大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十三章:过大年 (第2/3页)



    “噗呲!”

    刘卫国看着小儿子笑就想抽他,但是看着旁边的娘,他不敢动了,这老太太!

    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

    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

    相反,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

    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东北盛行高跷,在整个黑省,通河县虽然只是一个小县城,但是通河县的高跷秧歌是出了名的好看好玩,其形式完整,表演规范,开始时先要“搭象”(叠起两层的造型)唱秧歌,寓意“太平有象”,既而跑大场变换队形图案,然后分组表演双人对舞、“扑蝴蝶”、“渔翁钓鱼”以及扮演民间小戏等。

    以前,每到农历正月,一队队高跷会在腰鼓、小铴锣、大小钗的打击乐中穿街而过。一拨儿高跷人数不定,一般十几人。身量高的踩低跷,身量矮的踩高跷。表演者是传统戏装打扮。由开路棍打头儿,随之便出现肖恩、白蛇、唐僧、丑婆、姜子牙等艺术形象。由于诙谐有趣、粗犷喜人、声情并茂、时有乐哏,一向为人们所喜爱。

    每到大年初一总会有四面八方的人慕名而来,因为这一天不仅仅是上一年的结尾,还是新一年的开始,这一天所有人都会放松自己的心情,迎接最美好的明天!

    刘卫国抱着刘一一小朋友,黄梨花牵着刘一含小朋友,而刘一越和刘一鸣早就得得的跑到了前头,还没有走进县城,就听到了里面锣鼓响天,处处都洋溢着春节的喜悦!

    “一鸣,看着点你弟弟,一越,你慢点,不要走散了,今天县城人多,拐子肯定也不少,你给我注意点,小心你奶揍你!”

    “妈,你就放心吧,没事儿,我小叔叔不是在这嘛,有解放军叔叔在,我看那些拐子还不得壁着我们走,您就放心吧!”

    “你个臭小子!”黄梨花有些不放心的叮嘱一句没“都给我小心点!”

    看着已经跑远的二儿子,黄梨花眉头紧皱,一旁的刘卫国倒是笑呵呵的模样,“放心吧,就那臭小子水稀罕拐他,鬼精鬼精的,而且有一鸣在呢,一鸣成熟稳重,不会有事的!”

    “你咋这么心大呢!”

    “嫂子,我去看看,有我在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