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端砚 (第2/3页)
自己请来的掌眼师傅给得罪了,他也不想想,你把人得罪了,那人家还能尽心尽力的帮你吗。
这句话一出,不少人笑了起来。缺根弦旁边坐着一位五十上下的人,憋着一张涨的发紫的脸,一言不发。刘宇浩估摸着,那位就是缺根弦请来的掌眼师傅吧。无奈,只好歉意的对着那师傅点了点头。
说那人缺根弦还真是不冤枉他,其实在刘宇浩刚才的故事中,确实是有鉴别真伪的简便方法的,只是不能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又不能在这种场合直接说出来,所以刘宇浩只好选择那样回答他了。至于他有没有那个悟性,那就要看他的造化了。
反正刘宇浩发现了贺旭东是个很有悟性的人。在刘宇浩讲完故事之后,眼角余光中,刘宇浩看到,贺旭东正好坐的地方离砚台很近,听完了故事没一会,贺旭东微微一笑,像是明白了什么,用嘴对着那方砚台哈了口气。当然,在场的人之中,怕是只有贺旭东敢那样做了。
当然,不哈气也可以。这种小窍门是有两种方法的。一是用指按住砚台1到2秒钟,如果是端砚,上边就会有“水气”形成的手指痕迹;二是可向砚台呵一口气,如果是端砚,砚上就会凝聚一层薄水珠,用指一抹可见凝聚的水多寡,越多说明品质越好。以上两点均与端砚独特的细密质地有关,容易聚拢水蒸气。
王师傅和刘宇浩自然又不相同,刘宇浩是利用了自己的特殊的能力先辨了真伪,后来才用眼力去看的。对于王师傅这种经验老到的掌眼师傅来说,通常他们都是通过观察端砚的颜色,石质是否圆润,上手的感觉,敲击发出的声音,用手指按以及呵气等等综合的手段再配合自己多年的经验来辨别的。那是来不得半点虚假,凭的就是那份过人的眼力。毕竟,不同的年份,不同的老坑出来的砚石都是不一样的,手下没有点真工夫,那就等着打眼吧。
“好了好了,时候不早了,现在我们对这件端砚开始。底价八千,每次叫价一千,各位朋友,现在可以了。”
今天对六子来说,是倒霉的一天,也不知道出门是不是没看黄历。反正,自从刘宇浩在紫砂壶底去出了一块玉璜后,六子的脸本来长的就不怎么样,一张灰黄脸,皱巴巴的,像大叶柞树皮,七横八叉,满是沟坎。再加上一直悻悻的样子,配合在一起,简直像周扒皮家的那个永远吃不饱的长工。
大伙你看我,我看你,一直没有人先出价。在古玩杂项中,砚的鉴赏判定还真是很要点眼力,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很多人在瓷器和玉石上造诣颇深,或是懂字画书法,再或是懂古家具,钱币,但对杂项精通的人在行里确实是只占少数。
这些年来,由于砚石价格的节节攀升,造假的越来越多。端砚尤其如此,你不光要懂砚石的石质还要懂雕工;还要先要了解铭刻作者的个人风格(书画,人品,学识等)和时代风格与铭的文辞是否一致;其次是看雕刻的手法,刀痕与作者的艺术手法及时代时否相符,会不会后加款;再次是看铭的所在部位是否落落大方和得体;铭廖中或有用于馈赠的,那么其落款的称呼是否相符,也可用作鉴别时的参考。比如清代早期的称呼多有某某大兄先生,某某道兄先生;清晚期至民国时代称某某仁兄大人,某某山人,道人;华夏建国后至八十年代都以同志称呼,现今又盛行先生的称谓了。当然还必须注意铭刻者的印章的真。有一方古砚上有陈曼生的铭,考陈是清代中期浙派书画篆刻名家,善用切刀法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