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八)神秘礼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八)神秘礼物 (第2/3页)

的危害更大,滚到外面去吸的话也有,总之女人的声音不达目的不罢休。

    二烟枪开始也争辩二句,后来也无语了,要么当场在烟灰缸里摁掉,要么就猛吸几口,加速烟头的灭亡,要么从后门溜逃出去。一根烟枪工会主席能适应,两根烟枪就超过了女人的极限。两根烟枪找到了这个规律,抽烟时一内一外,轮岗,吵闹自然就少了。

    酒是壮胆器,烟是开路器。有事没事发一根,关系自然升一层。烟鬼好烟,跟酒鬼酗酒一样,来者不拒。文竹不抽烟,兜里还是备了,邵科长和方书记一人一根,其他人不抽。邵科长顺势点上,与文竹说些关于上班的事宜。

    方书记乖巧地从后门出,到外面腾云驾雾去了。

    邵科长讲话前总要干咳一声,不知嗓子的问题,还是威严需要这样的习惯,让文竹听了极不舒服,总觉得邵科长喉咙里有东西卡着。

    领导讲的多,文竹问的少。邵科长从就业讲到上班,从困难讲到发展,从销售讲到规模,从考勤讲到作息,从劳动纪律讲到规章制度,从员工讲到忠诚。犹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估计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表现,或许抽了文竹的烟应尽的义务。

    文竹除了点头“嗯”以外,在他嗓子冒烟喝水时见缝插针,问一些食宿的小问题,至于待遇福利还得旁侧敲打,假装不在乎的样子。有些领导讨厌员工不作贡献就谈待遇,一旦抓住员工的小辫子就叫人滚蛋。

    方书记在外视察了一圈也进来了,盘问文竹一番,世界很小,两人居然有点渊源,方书记的外婆就是文竹镇东边人,算半个家乡人,不过方书记已经几十年没去过了。

    讲话快要完时,领导照例是鼓励的话,文竹照例是发烟告辞,见邵科长跟了出来,以为有什么要叮嘱的。原来是方书记在里抽上了,公平起见,他轮岗在外。

    这次单位招收六名大学生,分布经营、财务、生产、技术,还有一个是医生,是响应三峡移民号召接收的。

    文竹去了财务科下面的流转库,跟着一个姓许的统计锻炼。那天夜里文竹告诫自己:学生时代一去不复返,进入社会大学,一切得靠自己打拼。

    没过几天,陈嘉明厂长约新进厂的大学生在接待室开座谈会,相当于一种贵宾式的接见吧。文竹们自然惶恐,“县官不如现管”,毕恭毕敬,满怀着谦虚,接受洗礼。

    厂长与书记是个鲜明的对比,一个渐胖,一个精瘦,大概为了工厂的发展忽略了自我。一米七的个儿,下巴呈青,政工出身,精明能干,眼光时不时向大学生扫射,不言自威。

    座谈会方渐强参与,邵东方记录。方渐强的开场白毫无章法,倒也活跃了气氛,不那么拘束。

    陈嘉明的讲话,虽大都是套话,但简短有力,有时还有手势配合,大致如下:“在座的都是大学生,社会骄子,有志之士,比我有文化。”然后话锋一转:“你们上一届是国家包分配,到你们这一届,计划经济抛弃了你们,‘塞翁失马,焉知后福?’市场经济需要你们,我们企业的发展需要你们——需要你们这样年轻有为的专业人士。需要你们这样的新鲜血液,新生力量。”

    呷了口茶,陈厂长用眼光扫了一下大家,继续道:“发展是硬道理,我们企业需要借助你们的知识,你们的活力,你们的冲劲,提升我们企业的综合实力,带动我们的生产力上新台阶。”

    文竹们听得热血沸腾,仿佛个个都是领导的接班人。

    “我们企业是生产五金工具的传统企业,与高科技企业有差距,但我们的产品全部外销,赚老外的钱,每年为国创汇几百万美元。”陈厂长那激昂的神情,似乎那几百万美金可以买下美国自由女神神像。

    “与大中型号央企比,我们工厂是小了点,但也有三百号员工。船小好调头,小有小的优势,不会影响在座各位的发展。我们企业是局里的排头兵,在创新方面总是走在别人前面,接受新生事物能力特别强。”

    这说的是大实话,一九九六年底至九七年初,工厂实行了第一次改制,因是市里的第一批,某副市长也来了,国家丢包袱,市场树典型,工厂寻出路,三赢。人人参与,个个股东。

    “工厂管理,人才先行。大家刚出大学的门,理论与实践有些距离,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厂部安排在座的各位去车间实习、锻炼。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跟下面的大老粗学些经验、火候,总之是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临近结束时,还用毛主席的“年轻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来激励文竹们。

    结束语是这样的:“你们是大学生,是我们的新员工,希望你们学以致用,实现人生抱负。我们工厂给你们搭好舞台,请舞出你们的精彩!”

    完时掌声响个不停,人再多些的话,也许能掀翻屋顶,文竹们大表忠心。

    结束后陈厂长还轻松地跟大家拉拉家常,哪里人?家有几口人?食宿习惯否?工作适应否?能不能跟上工厂节奏?让文竹感到很亲切,台上台下一会儿就见到了一个人的两面,有政治家的范。

    一个人到底有多少面?文竹一时算不出,只见邵东方从始自终都一丝不苟地记录,连方渐强的开场白和陈嘉明的拉家常基本一字不落地记下来了,像机器人似的,够强悍。

    文竹对此人有一丝好奇,后来发现邵东方,事无巨细,每事必记。大到去某月某日某时去人才市场参加大型招聘会,招了几人?成了几人?小到何月何日何时与某某员工访谈。像流水账一样,都有笔录可循。

    这样严谨的人让文竹诧异不已,似乎看到了曾国藩的影子,当然没有可比性,那份坚持与毅力后来文竹就没见到过。

    文竹上了十一天班,领到了有生以来第一笔工资:998元,上半月报到预发全月工资。这个数字很吉利,文竹的娘舅听了一定很高兴:“九九八”谐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