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七十四章 楚娇的双狙人模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七十四章 楚娇的双狙人模式 (第2/3页)

理喻的民族。但宁可死在冲锋的路上,也绝不束手待毙,这种精神对于军人来说,难道不是值得学习的吗?

    当然,任何战斗中双方的实力都由许多因素组成:兵力、火器、后勤、指挥官、士气、训练、突然袭击和偶然性……

    实力相近才能称作战斗,实力悬殊对于弱者一方只能叫做自杀。

    不远处突然蹦起一个泥人似的鬼子,疯狂嚎叫着拉响了身上的手榴弹,爆炸的火光中,几名战士倒了下去。

    “大部队逐步撤出战场,只留少量士兵以散兵线搜索残敌。”陈旅长紧皱眉头,下达命令。

    小股的鬼子现在看来倒不是很可怕,可怕的是躺在泥浆中装死的、突然蹦出来的疯子。

    “是!”传令兵敬礼而去。

    雨密密麻麻地落下来,能见度很差,这给鬼子的自杀袭击创造了条件。

    而陈旅长和身边的警卫都没发现,几十米外,泥浆中一个被炮弹震昏的鬼子苏醒过来,在慢慢地移动。

    这个鬼子浑身上下都是泥水,已经看不出人形,只有那双疯狂的眼睛还表现出人的一点特征。

    手雷紧握在手中,鬼子向前爬行着,接近着。

    虽然陈旅长身上穿着一件没有任何军阶标志的雨衣,但周围警卫保护的姿态,如临大敌的布置,以及刚才那个传令兵的敬礼,还是出卖了他的身份。

    鬼子不知道是谁,但能肯定是一个大官,他艰难而阴险地终于接近到三十米之内的距离,猛地跳起,嚎叫着抡起了手臂。

    啪勾!一声枪响,鬼子如被电击,身子顿了一下,手雷也失去了力气,只勉强扔出去十来米。

    警卫们一直保持着戒备,但没想到会有鬼子就在不远处的烂泥里。

    不过是怔愣了不到一秒钟,几个警卫便一边开枪,一边把长官围得密不透风。

    啪勾!又是一声枪响,鬼子猛地向后一仰,摔倒下去。

    远处,楚娇和张成富拉动枪栓,子弹上膛,保持着肩射姿势,互相配合着,戒备着战场上的动静,缓缓走了过来。

    “是阿娇和成富。”陈旅长笑了起来,伸手拔开卫兵,向着走过来的两人招了招手。

    楚娇和张成富,双狙模式,在大别山根据地已经杀出了威名。

    不是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根据地,而是国*军的敌后抗战边区。

    没错,在敌后抗战的不仅仅有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其他的游杂武装,还有成建制的国*军。

    全面抗战爆发之初,GM党只重视正面战场,“重视正规军,各地区仅有少数自卫军义勇军,类似游击队之组织”。

    但是随着平津、晋冀和江浙等大片国土的沦丧,GM党正规部队的迅速溃败,许多有识之士深感中国“以劣势的装备,光是同敌人在一点一线上争胜负,一定得不到很好的结果”。

    于是,“全面战”与“全体战”的论调,就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术语。

    国民政府也意识到了这点。为顺应新情势,军委会在1937年12月13日策定新的计划,指出“国*军以确保武汉核心,持久抗战,争取最后胜利之目的,应以各战区为外廊,发动广大游击战”。

    1938年1月8日,蒋zs又在汉口召集重要军事会议,研讨对敌战法。

    在此次会议上,白崇禧提议:在战术上,“应采游击战与正规战配合,加强敌后游击战,扩大面的占领,争取沦陷区民众,扰袭敌人,使敌局促于点线之占领。

    同时,打击伪组织,由军事战发展为政治战、经济战,再逐渐变为全面战、总体战,以收“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取时间’之效”。

    白崇禧的建议被蒋zs采纳,随即通令各战区加强游击战。

    当然,蒋zs逐渐重视游击战也有另外一方面的原因。

    华北沦陷后,GM党部队,尤其是嫡系部队,几乎全部撤退。八路军深入敌后,很快得到发展,建立了大片根据地。

    正是华北的教训,使蒋zs警觉起来,上海、南京失守后,他特意把韩德勤的部队约十万兵马留在苏北,皖北也留下了廖磊的七万部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