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4章 201工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34章 201工程 (第2/3页)

没有比较困难的情况?”

    梅贻琦道:“总理对201工程很是重视,目前主要采取三种办法,一种是基础科学研究部分主要是通过和大学的联合,二是工业科技采取对工厂补贴和扶持的方式支持企业进行相关工作;三是军事领域和特殊领域则以政府投资为主从目前来看,总的费用还是较为充裕的,主要是我们现阶段也要量力而行,开拓性的东西少,追赶性的东西多特别是大量的直接从国外聘请专家的方式,让我们在追赶技术的步伐上明显加快,效率也高,有一些外国专家本身在国内就已经大量从事过相关研究很容易就能出成绩,经费开支相对也就低一些总体来说,很多实业家对此的投入也是非常积极和热烈的,只要是帝国政府的号召,不管是提高工艺,还是提高技术,不管是要求培养更多的科研人员还是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实业家们都是积极响应,我这半年间也和很多实业家打过交道挺感动的,所以,我也相信帝国201工程的经费不是问题何况帝国投入规模之大,本身就不是问题,信心和热忱才是关键,国民有这样的信心和热忱,爱国忠君高于一切,此才是帝国201工程必将成功之根本!”

    听完这番话,宋彪沉默了一段时间

    过了一会儿,他才和梅贻琦叮嘱道:“让大家要理智,追赶列强和民族光复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最重要的还是和内阁方面有所交代要内阁针对201项目做一些基础的应急预案,对于一些企业可以提供临时的应急贷款其次,要扶持新技术人员主动参与创业,要鼓励资本充足的银行参与投资新技术,可以成立专业的投资银行政府可以出资一部分,也可以独自成立一家中国投资银行,专门负责和201工程紧密配合”

    梅贻琦应承一声

    虽然他并不是内阁官员,行政级别也很低,但在他的这个位置上,他的责任就是负责皇帝和内阁政府之间针对201项目的专项交流通道

    宋彪对于201工程的兴趣是很浓厚的不是梅贻琦简单汇报一番就能满足的,他也亲自将梅贻琦整理的资料和报告都仔细浏览一番,在咨询了梅贻琦的一些意见后,对于各个重点项目都做了一些特殊的批注

    此时的宋彪已经现在认定一点,那就是中国如果想要继续发展下去,唯有更多的依靠科技的进步,而不是简单的依靠投资增长

    利用德法经济危机和欧洲的战乱萧条,以及苏俄内部的特殊情况,帝国大量从欧洲和苏俄招揽优秀的科技人才、专家,不仅加快了本国科技研究,也大量的窃取了德国和欧洲国家的一些重要技术

    这样的工作可以称之为外国专家聘请,也可以称之为乘火打劫,更可以称之为技术盗窃,因为帝国是有针对性的聘请各国专家和科技人员,在一些重要项目上,帝国也会通过其他的运作途径秘密转移技术,比如像德国提供特殊的资金对军工业进行援助,将部分债务转化为在克虏伯、蒂森等重要公司的援助贷款

    比如说在造船用钢上,帝国本身已经通过伯利恒公司掌握了classa系列的造船用钢,但还是继续通过和德国秘密合作,从德国引入人才和技术,转入了kc系列的造船用钢,本国还在东北冶金工业研究院继续推进新型合金钢和表面渗碳技术的硬化研究

    通过比对两种技术,帝国以kc系列的工艺结合classa的配比,重新试验出……系列的新型表面渗碳硅钼合金钢,平均数值约高出kc系列7%,特别是在应对重弹的表现更为优越

    在电气、化工、汽轮机、内燃机、潜艇等领域,帝国从德国引入的规模更为惊人,在青岛和海州,帝国专门开放了德国区,从德国引入的专业人员超过4.75万人,仅仅是在化工染料工业上,帝国短短三年时间就将整套技术工艺配方、产品扩大了四倍

    在矿业勘探、农业和教育领域,帝国直接从欧洲引入的规模更为庞大,特别是帝国所采取的承认双重国籍的政策,旅居中国的欧洲人口从1913年的52.3万人激增到1921年224.33万,本国籍占31%,俄裔外国及本国籍人口则增至358.4万人

    其中俄国人口主要居住在新西伯利亚、东三省、远东省,法裔主要集中在上海、福州,德裔集中在辽宁省、天津、青岛、威海,比利时裔集中在天津、上海,英裔及爱尔兰裔主要集中在上海、香港

    从一战至今,帝国虽然没有推出新的类似于175项的国民工业计划,帝国工业依然处于技术和产品总量的快速扩张中特别是在油脂、纺织、染料、化工、机械、电气、汽车、冶金等重要工业领域扩展的异常迅猛

    帝国的化肥产量从1913年的170万吨激增到1921年的4300万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