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定型 (第2/3页)
有些像是李青松以前在人类影视剧之中见到过的手枪,枪身长度仅有十几厘米,有枪膛和握把,中间还有个扳机。
一千多名克隆体研究了这么久,最终发现,当初人类世界选择这种造型来制造手枪,确实是有道理的。
因为这种构造才是最合理的。
不仅从人类手部构造、握持是否方便、射速、弹夹容量、威力等方面来说都是如此。
不过此刻李青松所制造的这把手枪,内部结构可能与人类世界制造的有所不同。
它并不是现代手枪那种通过击锤击发子弹的模式。它其实是一支燧发枪。
它内部专门安装了一块燧石,扣下扳机,摩擦燧石便会发出火花,点燃子弹底火从而将子弹击发出去。
它的弹夹容量有10发,每扣下一次扳机只能发射一颗,无法连射。
“我现在的工业生产能力有限,不能将宝贵的生产力浪费在这种枪械上。不行,还得改进!
用燧石发出火花来点燃底火,效率太慢了,还无法连射,射速太慢,怎么才能改进?
我以前倒是隐约听说过什么击锤,什么撞针点火之类的,但这击锤和撞针到底是什么玩意儿啊?它是什么构造?怎么应用的?”
不仅点火方面需要改进,子弹也需要进一步优化。
现在的子弹,威力太小了,恐怕无法对怪鸟那坚硬的身体造成足够巨大的杀伤,必须要想办法加强。
还有连射方面也必须改进。
几秒钟才能打出一颗子弹,够什么用?
弹夹容量方面也要提升,不说造出影视剧中见到过的那种弹链式机枪,一秒钟就能打几十颗子弹那种,自己只要求一秒钟能打十发,十发不行,五发也可以,这不过分吧?
操纵着这一千多名研究员克隆体的大脑,李青松冥思苦想起来,一边想着,一边在现在这把遂发手枪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各种各样的优化替代方案。
此刻,别看仅仅只是一千多颗脑袋在进行相关思考,但支撑这种思考的,却是李青松在过去几十年间,从无到有建立起了一整套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