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08【三月剧组杀青,欧洲三金的喜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008【三月剧组杀青,欧洲三金的喜好】 (第2/3页)

以及报名过欧洲三大奖,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的时候,结合东西方的获奖影片,通过大数据了解到这三大奖各自的喜好。

    柏林电影节喜欢探究人性,聚焦社会阴暗面,关心那些弱者,并从中窥探某种源自民族性、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深刻问题,见证极端环境下人性善恶,极具人文关怀。

    戛纳金棕榈奖的评选倾向则与柏林金熊奖不一样,它更倾向电影艺术性,在确保影片达到认可的艺术水准后,还要有一定的创新和独特性,简单一点说是走艺术与技术流的。

    威尼斯电影节的话,没有金熊奖和金棕榈奖那样有明显指向,评选标准相对灵活一点,大多数获奖影片整体上既满足艺术上的高标准要求,也能满足许多普通大众的喜好,算是雅俗共赏。

    针对三大电影节的不同喜好,李艺书这次想报名的是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那山那人那狗》不符合柏林对挑战人性的喜好,电影艺术与技术方面又没有达到戛纳的要求,也只有威尼斯电影节可以试一试。

    能拿奖的概率,五五开吧。

    至于电影能不能入围,李艺书觉得差不多是九一开。

    因为他知道,八九十年代是欧洲三大电影节对国内电影最认可和给奖最多的时代。

    1992年张一谋凭借《秋菊打官司》获得了威尼斯金狮奖,巩丽夺得了影后。

    同一年,张漫玉演的《阮玲玉》摘得柏林最佳女演员桂冠。

    1993年就不得了了,陈恺哥的《霸王别姬》拿到了国内唯一的金棕榈大奖不说,宝岛的侯孝先导演的《戏梦人生》也拿到了戛纳评审团大奖。

    同年李按靠着《喜宴》拿到了柏林金熊奖,同时内地谢非导演的《香魂女》与之共同举起了这座奖杯。(双黄蛋)

    1994年就是夏宇凭借《阳光灿烂的日子》拿到了威尼斯电影节、沃尔皮杯最佳男演员奖,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影帝!

    1992-1994这连续三年的时间,国内电影人先后摘取了威尼斯、戛纳、柏林三大奖不说,最佳女演员,最佳男演员也都拿到了。

    这三年可以说是国内文艺片的黄金时代,涌现了太多的能力出众的大导演。

    但能获奖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因素,那就是这个时期国内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